第一章 新平洋

整個山谷寂靜無聲。三名日軍像跳著小步舞一樣,警覺地弓著腰曲折前進,越走越近,帶頭的那名日軍軍官手持南部式手槍,肩上扛著一杠兩花,分明是個中尉。幾個中國士兵擡起頭來,看向新38師搜索連連長潘德輝,那種含義不言自明:要不要抓個活的?

潘德輝沒有任何表情,只是平靜地將手向下一按。沒有人知道,這個一度被孫立人將軍責備“濫殺”的青年情報軍官當時心中在想些什麽。被稱作“芝加哥打字機”的湯姆式沖鋒槍打響了,一串火鏈之下,那名日軍中尉軍官一頭栽倒在地。

山谷,頓時被烈焰和彈雨所吞沒……

新平洋之戰的主力——中國遠征軍駐印軍新一軍新38師搜索連。不過,他們在投入新平洋之戰的時候,是下馬作戰的(參見此處)。

1943年10月30日,緬甸,茅邦,雨季正逐漸進入尾聲。

1943年10月,以中國駐印軍為主力的中、美、英盟軍開始反攻,由印度雷多進入印緬交界的野人山原始森林,辟路前進。

日本陸軍第18師團步兵第55聯隊擔任值日官的井上鹹大尉,接到一條讓他大吃一驚的緊急命令,稱在胡康河谷西端新平洋一帶活動的第18師團混成搜索大隊,與從印度方向出擊的中國軍隊發生激戰,命令他所屬的第55聯隊立即做出發準備,向胡康河谷方向增援。

事實上,日軍將第55聯隊主力部署在茅邦,目的就是為了阻止中國遠征軍駐印部隊從印度經胡康河谷反攻緬北。

茅邦是個不大的緬北小鎮,但是地理位置頗為重要。在新平洋之戰的前一年,入緬作戰的中國遠征軍中,最英勇的將領戴安瀾師長就戰死在這裏。茅邦地處緬北大動脈曼密鐵路中段,北上可通緬北的中心城市——日軍18師團司令部所在地密支那,南下可達緬甸古都曼德勒。從茅邦向西,則是胡康—加邁河谷的入口——孟拱。向西通過日軍修建的簡易公路穿過這條河谷,可以到達谷口西端的咽喉新平洋,從這裏翻越因險峻而惡名昭彰的野人山,對面就是中國遠征軍在印度的基地——雷多。胡康河谷是中國遠征軍從印度反攻緬北的唯一通道,必經之路。

新平洋西側山地

不等井上做出反應,第二份電文又已經到達——混成搜索大隊遭到重創,搜索隊隊長荒木與一中尉(當日晉升大尉)戰死,命令第55聯隊主力立即出發增援。

井上鹹的第一個反應是:中國人來得好快!

從各種情報分析,日軍早已預料到中國軍隊會對緬北發動進攻。然而,日軍一直認為中國人要到11月中旬雨季結束後才會開始行動,令他疑惑不解的是,情況怎麽會變化這樣快,荒木怎麽會說戰死就戰死呢?

幾個小時以後,新的消息傳來,新平洋已經失守,胡康河谷谷口的北入口臨濱同時遭到突襲,外圍據點沙勞被中國軍隊攻占,在當地駐防的守備隊全軍覆沒,指揮官原磯滿中尉戰死。

至此,一切已經沒有疑問,日軍一直擔心的中國遠征軍駐印軍團的大反攻,比預期更早地開始了。

此時,第55聯隊主力,除了部分傷病員和運輸兵以外,已經全部整裝上車,準備出發。聽到這個消息,井上心中忽然一寒:原和荒木並不屬於同一個部隊,在軍校和自己卻是同期同學,兩人在同一天戰死,這,算是怎樣的一種緣分呢?難道自己……

新平洋戰鬥打響的時候,井上鹹是55聯隊第三大隊的大隊副官。在隨後和中國遠征軍的戰鬥中,這個大隊幾乎被全部打光。此時的井上當然不會知道自己的擔心倒是沒有必要的,此人和那兩位同窗的緣分不夠深,運氣好得很,將是此時這個大隊中唯一有幸活到戰爭結束的大尉級軍官,而且能夠在幾十年後寫下一本《死谷胡康的持久防禦戰》。幸而有這本不厚的小書,才能夠讓我們知道,本篇開頭那一段中方記載的新平洋之戰相當寫實,那個被打死的日軍軍官,正是井上的好友荒木中尉。

井上鹹,日軍第55聯隊大隊副官,1942。

正是井上和其他日軍第18師團、第2師團、第56師團、第49師團、第53師團、第24獨立混成旅團、第33軍總部殘存官兵的回憶,讓我們在60年後能夠從敵人的記錄中,觀察一支中國軍隊怎樣從印度穿過緬北人跡罕至的林莽打回自己的祖國。

井上與原、荒木都是日本陸軍設在中國奉天的甲種幹部候補生第四期同學。荒木專攻偵察,井上和原專攻步兵戰術。三人一起被分配到第18師團,關系甚好。就在一個月前,井上剛剛與荒木在茅邦見過一面。茅邦的日軍兵營在一片芒果林中,兩人在那裏曾一起舉杯,並談論起國內一個月前派來的慰問團。當時,荒木正率部增援新平洋方面的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