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驚雷 ——東北軍和日軍戰車的一次殊死戰鬥(第2/3頁)

身著冬裝的國民黨軍。注意其軍衣的長度,可與畫面中中國士兵的服裝進行對比。

那名從正面撲向敵人坦克,不幸正被敵軍擊中的戰士,手中掉落的槍更特別。這支槍沒有刺刀,長度較短,形狀很像一支沖鋒槍,而又比較怪異。我的分析,這正是一支富有中國軍隊特色的德國造毛瑟沖鋒手槍!德國毛瑟手槍,就是我們常說的駁殼槍,中國曾大批從德國進口這種槍支。這種槍的一部分使用奇特的槍套盒,與槍組合後可以作為槍托,從而把手槍作為沖鋒槍使用。這種毛瑟沖鋒手槍(又叫手提機槍),只有中國廣泛使用。

畫面右下方,可以看到一名中國戰士正準備向日軍坦克投擲手榴彈。注意手榴彈的形狀,這是一顆木柄手榴彈,本來是用來對付步兵的,裝備不足的中國軍隊卻不得不用它來對付坦克!中國軍隊當時普遍裝備兩種手榴彈,一種是鞏縣兵工廠設計制造的卵形手榴彈,一種就是這種仿德國式樣的木柄手榴彈。

德國毛瑟沖鋒手槍和德國式樣的手榴彈,表現了抗戰前期中國軍隊受到德國軍事思想和裝備的影響。

使用毛瑟沖鋒手槍進行射擊訓練的中國士兵

而仰面倒下的那名烈士後背背的紅綢砍刀,又讓我們想到那首著名的歌——《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中國軍隊因為火力不足,當時普遍裝備冷兵器以利近戰。但用大刀對抗坦克,反映了當時中日國力的巨大差異。

因為畫面太逼真,使我忍不住作進一步的查考,總覺得這太像一次真實戰鬥的寫照。

功夫不負有心人。果然,日本史料表明,這張畫,的確是為了紀念一次真實的戰鬥而作。這場戰鬥,發生在1939年南昌戰役中,戰鬥進行的地點為修水河畔鳳棲山魏家營。

南昌戰役,是日軍在武漢戰役後為了割斷第三戰區和第九戰區聯絡進行的一次作戰。這一仗,日軍指揮官為岡村寧次,他創造性地將戰車編組成集團向中國軍隊側背發動奔襲。根據史料,因為中國軍隊準備不夠充分,倉促應戰,不敵日軍的猛攻而被迫棄守重鎮南昌。按說,這一仗中國軍隊打得不能說漂亮。

然而,在這張畫面上,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即便是不漂亮的戰鬥,中國軍人也曾怎樣無畏的用生命來捍衛自己的國土,以至於連敵人的圖畫中,都不得不留下他們英勇的形象。南昌戰役中,單日軍戰車,就損失二十余輛。

這場戰鬥,日軍記載發生在3月21日(這很符合畫面的情景,當時春寒料峭,中國軍隊還沒有更換夏季軍服)。當時,日軍突破修水中國軍隊防線後,猛攻鳳棲山制高點,中國軍隊則憑借即設工事頑強抵抗。在鳳棲山主陣地失守後,日軍用炮火猛轟中國軍隊二線的魏家營陣地,用戰車掩護步兵發起沖擊。

根據日軍記載,投入這場戰鬥的戰車,是森田部隊(第三十六旅團獨立戰車第一大隊)的松本輕戰車中隊。其中一輛94式戰車突破中國軍隊的鐵絲網塹壕陣地時,忽然發生大爆炸(日軍認為是地雷),左側履帶被炸開,車體騰空兩米後落下。這時,周圍的中國士兵紛紛呐喊撲向日軍坦克和隨行的日軍步兵。隨行的日本步兵猝不及防,由於中國軍隊的動作迅猛,人數眾多,日軍眼看要遭到滅頂之災。

進攻南昌的日軍裝甲——步兵混成部隊

就在此時,被擊毀的94式戰車上,炮塔和機槍射口忽然噴出火焰,沒有死的日本戰車兵猛烈射擊沖鋒的中國軍隊,日軍步兵乘機逃回出發陣地。

中國軍隊圍住這輛日軍戰車猛烈攻擊。

日軍戰車兵奮力頑抗,遠處的日軍可以聽到他們用手槍從戰車側面的開口射擊的聲音。最後,隨著手榴彈的爆炸聲,一切歸於沉寂。

等日軍增援部隊趕到,經過激烈戰鬥占領中國軍隊陣地。他們發現這輛戰車已經被徹底摧毀,中國士兵撬開了坦克的艙蓋,向裏面投入了手榴彈,日軍車長川村、駕駛員中村都被擊斃在車中。在日軍這輛94式戰車的周圍,共有12具中國士兵的遺體。

這幅畫,就是為了紀念川村和中村的“英勇行為”而被收入書中的。

而中國軍隊的記載中,雖然簡單,卻也能夠找到這一戰的影子。

堅守魏家營陣地的,是中國陸軍第四十九軍第一〇五師三一五旅第一團。

這是一支東北軍出身的部隊,一〇五師的前身,就是張學良的衛隊旅,是東北軍中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三一五旅旅長趙鎮藩,九一八事變時在北大營擔任邊防第七旅參謀長,而且那天正是值班指揮官,就是他最早向總部報告了日軍進攻北大營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