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冀東 ——敢打一聯隊關東軍的八路(第4/9頁)

萬般無奈之下,日軍聯隊長只能用無線電明碼呼叫附近日軍前來救援。

這一節的文字,日本作者寫得光芒四射的,就是救援了。原來,日軍在馬家峪附近有一個據點,駐守了獨立混成第八旅團的一個小隊,24名士兵。接到求援電報,這一個小隊的日軍不顧敵眾我寡,立即“默默地”收拾出發,向日軍被圍處發動了敢死隊式的沖鋒,終於將八路軍的陣地撕開了一個缺口,將被圍的關東軍搶救出來。“二十四個人救了兩千關東軍”,日本作者認為這是一個奇跡。原因是這些獨混第八旅團的日軍士兵是和八路軍多年交手的“百戰精兵”,“自然淘汰”的超級戰士。作者的意圖就是想說,和八路軍這樣的部隊作戰,必須采用久經訓練的精兵,有實際作戰經驗的士兵,才能夠事半功倍。

表面上看這結果的確讓人瞠目結舌,其實仔細想想卻也自然,這一個小隊的日本兵不過是恰好撿到了大紅包。

發紅包的應該是李運昌。實際上八路軍的計劃不可能是全殲那一個聯隊的關東軍,畢竟兵力對比在那兒。李運昌牙好、胃口好、身體好(95歲還能當黃埔同學會會長),但還沒好到這個地步。前面說了,他的兵力不足,否則早就沖鋒肉搏了,有多少人幹多少事,能夠從日軍身上咬下一大塊肉來,李運昌應該知足。日軍雖然損失慘重,但那是措手不及被打懵了。日軍雖然突不出來,但死了這麽多人,也開始漸漸穩住陣腳,被打倒的雖然不少,搶到槍的已經越來越多,這個仗繼續打下去要變成啃骨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八路軍的裝備水平不適合久戰,最要命的就是子彈不足,八路打完仗有個習慣就是到處撿子彈殼——好讓兵工廠重新裝藥翻造啊。就算是主力部隊一個人能有二十發子彈就是豪富,像這樣大規模的伏擊戰,再打下去李運昌就只能靠扔磚頭解決戰鬥了。

沒辦法,這就是國力水平的差別。

於是,日軍這一個小隊的援軍一打上來(李運昌也不可能知道他只有一個小隊),八路軍就順水推舟地放開了一個口子,讓日軍往外跑。圍三缺一是我國古代兵法之一,李運昌在黃埔軍校肯定學過。

所謂李運昌有意“圍三缺一”,會不會是作者的臆斷呢?恐怕不是,事實上前面的戰鬥經過,在“春兵團”作戰紀錄中都有類似的記錄。但《兵隊的陸軍史》裏面,關於馬家峪之戰,還有“春兵團”作戰記錄中沒有記載的內容,正是這些內容,才揭示了這次戰鬥真正的結局。

那個小隊的日軍,在救援以後發出了兔死狐悲的感慨——“關東軍啊,太絕情了。”

獨混第八旅團罵關東軍絕情,倒不是關東軍對他們幹了什麽。

說關東軍絕情,是因為關東軍這次陣亡士兵的屍體都沒有搶出來,只來得及把每具屍體的小手指砍下帶出來。84名陣亡的日軍,就帶出來84根手指頭。

日軍在作戰中,對戰死者的遺體收容十分重視。這一點對各國軍隊來說都很重要,想想戰死後屍體被丟棄在那兒慢慢腐爛,再勇敢的士兵也會心中忐忑。抗戰中,九江之戰張發奎幾天就敗下陣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戰區倉促應戰,沒有安排好傷兵和陣亡人員的處理。士兵在戰壕裏看到身邊戰友被打死沒人管,負傷了只能慢慢死去,導致士氣一落千丈,這個仗能打好才怪。

日軍重視收集士兵遺體,還有一個獨特的原因。據說喜峰口趙登禹部大刀隊有一個發現,那就是日軍不怕戰死,但怕砍腦袋。理由是日軍信佛的多,認為砍了腦袋靈魂無法升天。從日本人切腹自殺要用介錯砍頭來看,這種說法未必準確,很可能是大刀隊為了鼓舞士氣搞的宣傳。但日本軍隊中封建迷信比較流行是真的。因為這個原因,日軍戰死後多火葬,並有相當隆重的祭祀儀式。

可是戰場上往往形勢瞬息萬變,也有來不及帶整個屍體下來的情況,這時候日軍也有權變之法。參加衡陽會戰的日軍對此曾有記錄。

此戰方先覺第十軍守衡陽42天,雖然最終失利,但日軍也只是慘勝,傷亡極大,只是抱著“各地戰場紛紛失利,打通大陸交通線是帝國唯一希望”的信念,才拼將下來。說豫湘桂大會戰一般的看法總是講國民黨大潰敗,其實大潰敗的原因也並不全是國民黨腐敗無能,還有一條重要原因就是此戰日軍心態不同。要知道前面中日兩軍的作戰,無論徐州還是武漢,日軍的目的都是取得勝利,迫使中國方面投降,屬於“建功立業”。而豫湘桂作戰時,日軍雖然整體訓練素質有所下降,但其在太平洋戰爭中已經接近絕望,此次作戰目的是為了給日本帝國打開一條生路,屬於“情急拼命”,其戰鬥力的發揮自然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