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絕戶彈

一顆子彈要面對的早已不再是單純的血肉之軀,而同樣的,要達到完美的殺傷效果,它們面臨的困難也遠遠超出原來的十倍、百倍。

經過了實戰的檢驗,杜兵更加堅定了對箭形彈的信心。雖然因為條件的限制,子彈的制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可能都無法解決,但並不代表他就無事可做。眼下問題的當務之急是首先得解決箭形彈殺傷力不足的缺陷。就像阿薩王子所說的那樣:不解決這個問題,箭形彈永遠只能作為少量的特種器具存在,絕對無法取代傳統彈藥。

可是,要解決這個問題又談何容易?

一顆子彈從飛出槍口到擊中目標,其間很可能要穿越數百米,甚至是上千米的距離。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求它的運動必須絕對穩定,不能出現一絲偏差,否則平衡就會被破壞,子彈就會偏離彈道。

然後呢?這僅僅只是開始:

在擊中目標後,子彈開始進入人體,這時,為了給目標造成最大的破壞,我們又要求它必須在穿透目標前盡可能的失去平衡,形成翻滾、變形,將它的能量完全施放出來,轉化為對目標的破壞。

一個成年男子的身體厚度不過十幾厘米(超級肥胖的體型不在考慮之內,因為一般上戰場的人不大可能是這種體質),以子彈每秒數百米的速度要穿透它,僅僅只需要千分之一秒。這麽短的時間和距離內,怎麽才能讓一顆能夠在空氣中平穩的飛行上千米的彈頭瞬間失去平衡?這個問題曾經困擾了無數天才,甚至一度被認為是違反物理法則,根本不可能解決的難題——

直到達姆彈的出現。

不得不說,發明達姆彈的家夥的確是個天才,或者說是個魔鬼。他用一顆被鋸開的軟鉛彈頭就解決了無數人難以解決的難題,其原理幾乎人盡皆知,在此不必多言。我們要說的是它造成的後果:在不破壞原有彈道系數的前提下,它的巨大殺傷力甚至讓人類自己都感到恐懼,以至於不得不用國際公約將其禁止使用……同時被禁止的,還有毒氣、生化武器,以及後來的核武。

小小的一顆子彈,戰爭中最基本的,也是最簡單的殺人工具,竟然會被人與毒氣、生化武器這樣的大規模殺傷武器相提並論。一枚同時兼具了彈道穩定性和目標破壞性的彈頭對戰爭的影響有多大,從這點上就能清楚地體現出來。

或許很多人並不了解:時至今日,其實達姆彈的威風早已不再,這顆曾被人稱為“來自地獄”的子彈,它的無窮力量已經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漸漸消逝。即使沒有國際公約的制止,各國軍隊也不會大規模的列裝它,因為它已經無法適應現代的戰場:防彈衣,鋼化玻璃,納米鋼盔,各種輕型裝甲護具……一顆子彈要面對的早已不再是單純的血肉之軀,而同樣的,要達到完美的殺傷效果,它們面臨的困難也遠遠超出原來的十倍、百倍。

相比起傳統彈藥,箭形彈在穩定性和穿透力上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要保證它的彈道精度根本不是問題。在命中目標後,讓彈頭瞬間失去平衡施放能量,這也不難辦到,像達姆彈一樣使用軟性金屬就可以……可是,如果目標的身體外面還隔著一件防彈衣呢?柔軟的彈頭根本不可能撕開堅硬的裝甲,而加大彈頭的硬度又會讓彈頭不易變形,對目標的破壞力直線下降。我們總不能針對這樣兩種最基本的情況就去開發兩種不同規格的彈藥吧?何況防彈衣還有著多種不同的規格,它們對於子彈穿透力的影響也是各有不同:有的只能防住威力最小的點三八口徑手槍彈;有的卻可以在近距離對抗軍用步槍的抵近射擊。

平衡……一個動態的數據之間,怎麽可能存在平衡?

現在的問題是:怎麽才能讓子彈變得“聰明”,該硬的時候硬,該軟的時候軟?

其實聰明的中國人早就想出了辦法。

和很多人了解的並不一樣,中國在世界輕兵器領域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一事無成,只能靠“盜版”和“模仿”混日子,相反,我們的創新意識並不比任何人差,在世界輕兵器的發展史上,中國人同樣也曾經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7.62毫米鋼芯被甲彈,這就是我們民族智慧最好的體現。

很多人都知道,中國最常見的56式步槍彈,如果剝開彈頭的鉛衣,是可以看到一枚特制的鋼芯的,這早已不是什麽秘密。軍隊、地方武警,甚至民兵訓練,用的全是這種子彈。正因為它太過常見,或者幹脆說,我們平時所見所用的幾乎全都是這種加了鋼芯的彈頭,以至於彈頭裏面加鋼芯被我們當成了天經地義的事,卻很少有人想過:為什麽要這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