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 新式樣的攻防(第3/3頁)

在不清楚追蹤者距離的情況下,劉兆林指示這架蘇35加速擺脫,同時打開尾椎內的後視雷達,嚇唬一下敵人。中國空軍對可能隱形作戰,並不是完全沒有對應計劃,這也是蘇35來到這裏的一個原因(並不是編隊中的每架蘇35都有這種比較雞肋的後視雷達)。

這架蘇35始終無法擺脫對方雷達,這期間後視雷達非常短促地捕捉到了一個連續的雷達信號,也許是敵機開火的刹那形成的反射,距離在35大約30公裏,隨即信號消失了,留在屏幕上的,是2枚飛向自己的導彈。

蘇35在尾椎內安裝了特殊的後視雷達,除了監視後方還可以進行火控,大部分飛行員對這種沒有經過實踐的新東西遲保留意見,認為充其量是一個配重,而薩米這樣的人,對於這種可能顛覆傳統空戰的東西,更是嗤之以鼻。但是有的時候,新技術盡管顯得脫離實際,但是設計師從紙面上計算得到的經驗,與飛行員的直覺一樣,自有其價值。中國空軍在研究隱身作戰時,認為隱身飛機利用其特性,偷偷搶占小方位角發起攻擊的可能性最具威脅,所以這種雷達也許具有用途,於是在進口的蘇35中,部分選裝後視雷達(其余蘇35為配重和電子設備),以確保在編隊中,有一架能看到後面。

通過這部雷達,飛行員一直可以發現緊追而來的2枚導彈,這使得他比其他飛行員在面臨威脅時,能更加的冷靜,當然那個急速跳動著減小的距離數字,仍然使得他的腎上腺素急速地分泌。他的手死死推在節流閥上,他也不知道憑借蘇35強勁的動力,是否可以逃脫。

如同國內模擬時的情形類似,敵機的攻擊在無法預測的時機展開,但是可以猜到發起攻擊的位置(6點鐘)。它在潛伏狀態下突然開機,動作很快,而且與打開彈倉的動作十分連貫,沒有拖泥帶水,隨後雷達迅速關機以及彈倉關閉,使得電磁輻射以及機體反射一起消失了,整架飛機再次消失無影。這次攻擊唯一的瑕疵在於發射導彈所選擇的距離,是在後方35公裏左右,對於導彈的主動雷達而言,這個距離能夠確保發現目標,做到發射後不管;但是這個發射距離仍然有些遠,對於中距導彈從後半球攻擊來說,射程十分勉強。或許,美國飛行員原本只是想進行一次偷襲,目標本應該在適當的反應中,被導彈擊中,誰又會想到,目標會突然打開一部向後看的雷達看清形勢?作為隱形機作戰的鐵則,保持隱蔽始終是第一位的,這一原則禁止隱形機太過靠近目標,以防附近的敵機飛行員用肉眼或者紅外傳感器發現行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