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5 截斷運輸線(第2/2頁)

他一架僚機的編隊立即解散,殲11離開編隊,徑直迎了上去。這使得鄭輝可以專心投彈,這種廉價的炸彈發射極為簡單,不過投擲階段還需飛行員的平穩飛行,這對命中率和最大射程,仍然起著一定的作用。

戰機機翼下一共攜帶了6枚500公斤炸彈,用來對付鐵路,並不算是最有針對性的武器,不過強在威力足夠大,多少可以彌補制導精度上問題。

鄭輝在距離目標40公裏處,依次從9000米高度投下炸彈。每一枚炸彈脫離掛架後,隨即開折疊滑翔翼,加速一段時間,然後調整航向,飛向了各自的目標,滑翔炸彈無法按照一條劇烈變化的航線飛行,所以它們必須對準那些將鐵路暴露出來的山口。在大吉嶺小鎮以東,這些山口相隔只有幾公裏,很適合一次性投下所有的炸彈。即使只有一枚炸彈起到了作用,也至少可以癱瘓鐵路運輸5個小時,這還是參照解放軍鐵道部隊在平原地區的修理能力做出的,極為寬松的估算,至於印度國營鐵道局和駐紮此地的第17山地師的工兵團的應變能力如何,尚待檢驗。

同一時間,殲11戰機雷達捕獲了2架印度戰機,分辨不清型號,距離在100公裏外。敵機對分散的中國戰機有些無所適從,顯然從雷達上他們還看不明白那架的威脅最大。

鄭輝投彈後,立即掉頭向北,那架殲11深入地境,以一敵二在迎頭射擊的包線邊緣,發射了2枚R77導彈,目的在發揮射程優勢於擾亂敵機動作。敵機不敢怠慢立即轉向,鄭輝從顯示器上可以看到威脅解除,立即要求2架殲11立即轉向返航。衛星制導炸彈投擲後不管,從任務實質看該做的已經做了,全力脫離避免糾纏更為合理。果然,指揮部也發來了同樣的意見,要求編隊返航。印度戰機擾了一大圈後,中國編隊已經在很遠的地方了。

陣風戰機的雷達可以下視看到幾個微小的目標在山峰間以半馬赫的高速穿梭,但是毫無辦法,隨即這些小型目標消失在了群山間。

6枚炸彈設定的目標不盡相同,它們沿著各自的航線分道揚鑣,力圖肢解這條聯合國備案的人文遺產,畢竟它一直在起著軍事上的作用。

一列滿載著d30火炮的軍車,正減速在盤山鐵路上行駛著,印度政府按照戰時體制征用鐵路後,這條線路上的客運列車被壓縮了一半,現在這條軌距只有0.6米的鐵路上的主要貨物就是這些東西。

司機聽到了前方不遠處傳來的一聲巨響,他在第一時間就意識到了一直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於是立即地拉下刹車。火車憑借著巨大慣性,仍然轉過一座山頭,最後終於在一個冒著滾滾濃煙的大坑邊上停了下來,差一點就掉進坑裏。

司機麻木地跳下機車,向前走了兩步,灼熱的空氣撲面而來,他看到一段扭曲的鐵軌指向天際,附近的枕木和樹木還在燃燒。這枚炸彈的炸點離開鐵路甚遠,不過470公斤炸藥的巨大威力,還是將鐵軌破壞。司機不知道,這是不是全面戰爭的信號,也不知道這一列裝滿武器的火車會不會引來空襲,於是丟下火車,沿鐵路向西逃跑。

另外的幾枚炸彈在復雜地形上控制航線失誤,都撞到了山上,或者落點過遠沒有傷到鐵路。不過就打擊效果看,目的還是達到了,印度的鐵路運輸終於停了下來。

隔了一個小時,徐景哲就拿到了衛星照片。可以看到一列火車就停在了彈坑的邊上,這起到了很好的對照最用;可以看出炸彈隊線狀目標的攻擊效果一般,精度遠不如平原地區的情況,看來有必要找到幾條容易下手的路線,以後就反復打擊那裏,既不能讓鐵路恢復過來,同時也要挫傷修復人員的士氣,讓他們認識到修復毫無意義。

幾個小時候的第二份報告是潛伏當地情報人員發回來的有關印度修復鐵路進度的。可以看出,印度隊鐵路收到攻擊有一套對應的預案,常駐大吉嶺的第17山地師的工兵部隊出動很快,迅速恢復了路基,並更換了鐵軌,使得這一段得意恢復。看來考慮攻擊路線時,還需要將敵人修復兵力的遠近考慮在內,打擊地點可以更偏遠一些。從報告中看,另一段被塌陷土方埋掉的鐵路仍然沒有恢復,印度陸軍正在調集預備役進山谷挖掘,看來要大費周折;看上去這次試探還帶來了不少可以汲取的經驗。

他將報告和照片收集到了一起,同時將自己的建議一並送給了軍區首長,他建議可以在下一次攻擊中使用集束炸彈對通過西古裏的鐵路和公路同時進行打擊,以考驗印度在這個地區的動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