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路漫漫其修遠兮(第2/6頁)

至於少壯激進派,那就更簡單了,主要是除去張飛以外的中高層武將(多數由本地提拔而起)為中堅,且以周瑜、魯肅、劉曄這淮南三傑為代表之人。

這些人普遍性年輕,普遍性出身淮南本土地區,而年輕就意味著他們有建功立業的志氣,年輕就缺乏對中樞的認同感,出身本土就意味著他們掌握著巨量的財富和人力,意味著他們在集團內部政治地位偏低。

於是,他們眼中毫無漢室二字,滿腦子都是圖雄爭霸!

譬如劉曄這廝,出身正經漢室宗親,卻在少年時期便認為自己這個出身將來會是功業上的累贅,因為漢室不可復興!直到劉備這個驚喜突然到來,才讓他徹底放下這個心結,跟著這位主公匡扶起了漢室!

魯肅更不用說了,淮南‘鄧禹’是假的嗎?年紀輕輕就標賣田宅,分財結士!這是鐵了心要幹大事的!

周瑜同樣如此,其人因為家門和才名弱冠被征辟為居巢長後,非但不理縣政,反而在那裏整日練兵,被張飛發掘並交談之後便推薦給了劉備,結果他上來便自請去廣陵參練海軍!

當時袁紹剛剛敗亡,海上水軍之重震撼天下,徐州陶謙又漸老,這明顯也是要搞事情的,而且更加直接實用。

其實試想一下,這些人少年時遭遇亂世,非但沒有對中樞的向心力,反而滿腦子建功立業之事,然後偏偏又遇到了劉備這樣出色的主公,自然是願意輔佐對方成就一番大業的!

不過這種想法卻也自然而然引起了張昭那些人的抗拒……實際上很早之前,由於周瑜、劉曄本人的修養水平,便是張昭等人也找不到什麽錯處公開批判他們,所以彼時稍顯粗疏的魯子敬便是張昭等人的靶子……張子布天天跟劉備說,魯肅這廝不懂的謙讓,又喜歡亂武之事,一定不能重用。

劉備一直答應著,然後魯子敬卻官越做越大,責任越來越重,最後終於到了今天。

怎麽說呢?

這兩個派系之所以能在劉備麾下存在,還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主要還是因為劉備本人的問題。想當年劉備出走,跟公孫珣立誓不做敵對,彼時這個涿郡遊俠也是真心這麽想的——出去闖一闖,如果公孫珣統一天下了那就降了唄,反正他本人當時也想不到自己能到今日這個地步;而如果公孫珣因為首當其沖敗在了前期大局之中,那他就繼承遺志,去爭一爭唄,這不行嗎?

可誰能想到,今日之天下大局,竟然是公孫珣居首,他和曹操居次呢?

而既然來到這個份上,不去搏一把,誰能甘心?

劉玄德固然不願意做一個負義之人,卻也不甘就此罷手,這是人之常情……所以就有了曹操做盟主,在北面全然擋住了公孫珣,也就有了淮南內部的派系爭鬥。

說白了,這種爭鬥來源於劉備自己內心,繼而體現在了自己的幕府之中!

回到眼前,左將軍劉玄德親自扶鞍下馬,十裏相迎魯肅,也就不免讓所有人心中暗動,會不會是這位臥淮之龍終於下定決心了?

講實話,以劉備如今的地位和實力,如果他真的要和公孫珣刀兵相對,也沒人會說什麽的,比如魯肅在此番出使之前就曾經勸過劉備,其人當時直言:“天下大勢如此,英雄割據一方本屬自然,今日主公順天承命,合豫、揚、徐三州,一爭天下,更為大道所在,區區私誼,不足一哂!臣今日北行,必然要為主公一窺虛實,以定將來大策!”

言猶在耳,而今其人復歸淮南,也就由不得大家多想了。

就這樣,劉備與魯肅攜手入城,進入左將軍府,復又設宴洗塵,而其人居然又將魯肅的座位排到了左手第二,僅次於張昭的位置。

“子敬。”

酒過三巡,並未談及公事,只是說了一些路上的事情,而劉備略帶三分醉意後,便忍不住笑問起來。“今日我先扶鞍相迎,又請你位列此處,應該足以表彰你的功勞吧?”

“臣以為不夠!”同樣多喝了幾杯的魯肅板著臉起身幹脆作答。

此言一出,堂中諸人先是歡笑如初,片刻後方才陡然噤聲怔住……很顯然,這番回復太過突然,也太過出人意料,以至於眾人一開始都沒反應過來。而反應過來之後,更是不知道該怎麽說了!

“子敬胡說什麽呢?!”出乎意料,第一個站起身呵斥的居然是位列左手第四位的劉曄。“如此無禮,是人臣該有的話嗎?”

左手第一的張昭和第三的陳紀雙雙默不作聲,便是劉備也有些尷尬。

其實,以這些人的聰明,尤其是劉備和劉曄對魯肅的重視與了解,如何不明白魯子敬是要借題發揮?但明白歸明白,人家張昭正坐在左手文臣第一的位置上呢,你坐在第二位都覺的不夠,那是什麽意思?知道的自然知道你要趁機說話,不知道的還以為你是公開惡心人家張子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