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大江東去老諸侯

一個政治領袖,尤其是亂世之中的政治領袖,他的人生注定是分裂和矛盾的。

因為政治理想是和個人野心有沖突的,政治、道德底線與權謀、武力手段也注定會產生對立,這種情形下,一個政治領袖很可能要為了天下太平而發動戰爭,要為了政治理想而嚴刑峻法。

更遑論,他們本身也都是在摸索中前進,而且無論是個人野心還是興復漢室,這種東西在當時來看,都是一等一的可以擺在台面上的‘人生理想’!

歷史上,漢末曹操、劉備、孫堅這三個人都是如此。

首先,三人都有政治理想且都付諸於了實踐,這毋庸置疑——曹操作為貼近漢室中樞的權貴子弟,他受過系統的精英貴族教育,其本人也有系統的政治理想,最起碼對於儒家、道家、法家那些傳統主流思想中‘聖世’的理解是有見地的;劉備也不用說,他可能沒有具體的什麽理論知識,但是遊俠的那種扶弱抑強的樸素道德理念卻始終伴隨著他,他在平原治政,能讓曹魏的官方士人隔了幾十年還在稱贊他,攜民渡江攜的老婆孩子都沒了,照樣‘以人為本’,曹孟德絕不是憑空忌憚他;即便是孫堅,其人一生短暫,但他前期為國家奮戰的英姿也是不可置疑的,尤其是在討董時期,當別人畏縮不動時他卻依舊一往無前,拼盡全力去維護漢室,而且也是唯一獲得了些許成果的,這些舉動,任誰都難以否定他的英雄屬性。

但與此同時,這三個人也都有自己的私心野望,也都會被亂世環境所影響,更不要說還會被出身和見識所限制,而拋開這些去評價一個人,未免有些一廂情願外加失於偏頗。

曹操的家族堪稱是漢室近臣,所以他對漢室有著極強的歸屬感,所以他才會和荀彧搭夥,一個領著兗豫豪族,一個帶著兗豫士人,宛如魚水相逢,並試圖一起興復漢室,使天下重歸那個理想中的‘人耄耋,皆得以壽終’的古典‘聖世’。

但是,他孤身向洛陽的時候關東諸侯拋棄了他;父親死於宵小,外出作戰時又被張邈、陳宮所賣;與舊友決戰,被他維護的漢室中樞卻都紛紛與袁紹交通;南下討平亂世,卻又被劉備和孫權終結了有生之年平定天下的最終理想……於是他開始漸漸放縱,開始稱公建制,開始一意孤行,卻又始終難以擺脫荀彧的陰影與他自己內心深處曾經的理想,於是哪怕手握天下十三州的九個,卻始終沒有邁出最後一步。

孫堅就不多言了,他死的太早,但即便如此,他也在掩埋漢室皇陵的同時試圖藏匿玉璽,盡忠漢室的同時為袁術所用禍亂中原。

唯獨劉備……

劉備是個遊俠,講的是一股任俠之氣,但與此同時他又起了野心,這種野心不知道是他小時候看著頭頂大桑樹起來的,還是與公孫瓚等人在緱氏山這個天子腳下廝混時起來的,但總是確鑿無疑的。

然而,野心和俠氣似乎是最難平衡的一對事物了,歷史上劉備一直講俠氣,於是都快五十了還只能流落新野;一朝破忌取了益州,便立即有飛龍在天之感;然後一旦因為關羽之死重歸那股任俠之氣,卻又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

人們稱贊他的任俠之氣,嘲諷他一朝為野心破忌為假仁假義,但偏偏忘了獻出取益州之策的恰恰是一位公認的千古完人,而他重歸任俠後的舉動卻徹底葬送了一個政治集團的政治理想。

只能說,他的道路恐怕注定是最狹窄的一條路,正如他本人恐怕是漢末群雄中最偏執的一個人?

不過回到眼前,曹孟德也好,孫文台也罷,劉玄德也成,甚至還有袁紹、呂布、劉表、劉焉、士燮、陶謙,這些所謂漢末群雄,卻都不可能繞開一個本不該立於世間的遼西匹夫……他是某些人的對手,某些人的朋友,某些人的兄長,某些人的上司,某些人的下屬,某些人的同僚!

他是現在的大勢所在,所有人都必須在他的政治框架下維持統治,而與此同時,他又如一道鐵幕一般,從西涼到東海,萬裏之遙,整齊落下,壓得下方所有人喘不過氣來。

而這其中,如果非要挑一個受此人影響最多最大之人的話,那便只能是涿郡遊俠劉玄德了。

“回稟主公,前方涢水口已破,周泰校尉詢問該當何為?”涢水之上,水陸並進,順流而下的近萬大軍之中,有人乘馬從岸邊逆行至一大船之側,然後也不上船,直接在岸上拱手相詢。

“讓他不必多停,也不必管我,一鼓做氣,再順漢江往下攻破漢江口!”劉備端坐在一艘大船之中,披甲持刀,頭也不轉,便兀自答道。“唯獨小心一些前面的孫策,不要趕得太快,直接撞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