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將軍百戰死

隨著兩位主帥的交涉失敗與隨之而來的開戰軍令,戰鬥居然從中軍左近猝然爆發,而非要尋個根究的話,最先接戰的赫然是公孫珣中軍偏左翼的四千匈奴突騎與袁軍殘余的四五千河北、中原混編騎兵。

不知道為什麽,袁紹、陳宮居然沒有將這僅剩的數千騎兵當做戰略性質的別動隊妥善使用,反而一開始就直接砸了上去,而且還沒有放在兩翼或者前端,反而是擺到了一堆步兵中間,位於袁紹中軍偏右靠東的位置,也就是公孫珣那四千匈奴騎兵的正對面。

但這僅僅是開始,隨著雙方指揮官的命令通過旗鼓傳達到各部兵馬處,綿延十余裏的戰線之上,雙方二十萬大軍於各部軍事主官的指揮之下,各自出戰,卻是將整場戰鬥一開始便全線推上了白熱化的地步。

長槍迎著長槍互相拍打突刺,環首刀從剛剛相撞的盾牌縫隙中插入,戰馬左右飛奔,伺機突襲到敵人側翼或身後……不過,因為交戰接觸面的緣故,造成最大最多殺傷的永遠是那時不時如烏雲般飛起的箭矢。

傷亡從一開始便迅速出現,喊殺聲一開始便震動原野,但是相對於雙方人數而言,戰鬥減員卻不值一提,這主要是因為軍陣與甲胄的存在……前者能夠有效保護士兵側後方,是早在原始時代就被人類發明出的一個強大事物;後者就更不用說了,哪怕是原始人的獸皮都能為戰鬥人員提供不知道多少額外的生存機會,更不用鞣制的皮甲與鍛造的鐵甲了。

只能說,數千年來,人類從無到有,行進至此,而戰爭卻也如影隨行。

另一邊,隨著前線全面交戰,雙方主帥也是瞬間便失去了大部分參戰部隊的指揮權,畢竟,想在這種規模的戰鬥中對已經投入戰鬥的部隊再進行細微指揮,未免可笑。

但是主帥和中軍幕僚也不能什麽都不做,他們需要從整個戰局中盡量獲取信息,然後做出全局調整……譬如將尚且握在手中的預備隊投入到特定戰場,譬如對處於劣勢的部隊進行士氣鼓舞,或者幹脆撤回即將崩潰的部隊;再譬如判斷出敵方戰略意圖,從大兵團角度對方面負責人進行籠統的命令傳達。

當然,除此之外,一個最關鍵的任務還是要保住自己性命……這跟貪生怕死無關,而是說指揮官本身的存活直接關系到千萬人的生死,一個活著的指揮官哪怕什麽都不幹都能對全軍產生鼓舞作用;而一個死掉的指揮官只會讓士卒喪失戰鬥欲望,導致全面的崩潰。

所以戰鬥開始後,袁紹與公孫珣都稍微向後移動了不少,避開了主要交戰區域之余也各自回到了原定的指揮位置,然後各有所為……袁紹的駟馬鼓車停到了一個高坡後,其人幹脆親自在車上擂鼓助威,激發士氣;至於公孫珣卻是在己方後側一個微微凸起的小坡之上,在白馬義從的圍攏下長時間一言不發,蹙眉觀察起了戰局。

前方交戰激烈,又是剛剛開戰……目視之下,幾乎人人奮勇向前,似乎根本看不到多余情形。不過,對於一個有經驗的指揮官而言,卻能從一些地方獲取一些特定的信息。

“彼處是怎麽回事?”最先開口的赫然是田豐,因為他突然在中軍視野範圍內,發現了一處很不對勁的地方,卻正是兩軍一開始發生碰撞的地方。

“那是匈奴騎兵恰好與對方的騎兵撞上了!”婁圭遠遠瞥了一眼,也是當即蹙眉。“不過確實奇怪。”

當然奇怪!

何止是婁圭、田豐這兩個有大規模軍團作戰經驗的人意識到了某些不妥,便是周圍很多軍吏、幕僚也都察覺到了問題。

須知道,這一戰,北地大軍相較於對面而言,一個最大的戰略優勢就是騎兵充足!北地突騎甲天下這句話,經過劉秀與公孫珣一頭一尾的驗證,已經成為了真理!

非只如此,控制了幾乎整個中國北方產馬地的公孫珣軍中同時還有大量的戰馬後備,以及大量的駑馬、挽馬,這對於戰爭後勤的作用毋庸置疑,公孫珣之所以能夠比袁紹預想中要早到一些,很大緣由還是靠著這些牲畜的力量。

故此,公孫珣這次行進路上,為了這次決戰,他專門臨時打散了原來的軍師編制,統一整編補充了騎兵部隊……來自於幽州、並州、冀州、三輔、河東,還有馬騰韓遂為了表示忠誠提供的一個千人涼州騎兵部,包含了幽並冀邊郡漢人良家子、匈奴王庭直屬、故三河騎士、三輔騎士、烏桓突騎在內的兩萬六千騎之眾被他幹脆一分為三!

幽州四郡突騎部外加四千烏桓騎兵一共八千人,在魏越、文則、楊開等人的帶領下總屬予韓當,直接列陣在全軍最東面,也就是全軍的左翼邊緣位置,以作包抄斷後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