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定跨赤龍越長塬(第2/4頁)

皇甫堅壽剛要再勸,卻又忽然醒悟,然後心悅誠服:“父親大人這才是老成謀國之道。”

“若非是力量不足,我如何願意打這種小聰明?”皇甫嵩搖頭不止。“我也想提萬騎、持白馬旗,自遼西橫行至關中千萬裏……但如今悔之晚矣。”

皇甫堅壽也是無奈。

就這樣,皇甫義真扔下自己的《封神演義》,匆忙換上正經衣服,便帶著自己兒子一同出去,準備去見王允……然而,剛一出門,又迎面撞上了自己侄子皇甫酈,剛剛從城頭上下來的後者則給自己叔父和兄長帶來了一個最新消息。

“叔父大人、兄長!”皇甫酈匆匆一禮,便幹脆直言。“衛將軍親自從城外馳過,復令軍士大喊‘敵只一人,正在郿縣’,然後便率全軍在城外轉向往北去了,看樣子是要過渭橋往轉渭北進軍郿縣,而根本不理長安!”

皇甫嵩連連搖頭,終於是恍然大悟,卻是不管不顧,扔下有些茫然的一子一侄,轉身回舍中去看自己的《封神演義》了。

一時間,長安城中,並無大亂,卻又人心惶惶難安。

且不說長安城內如何,城外,當著數千守軍之面轉向過橋的騎兵陣中,徐榮作為這支突襲部隊中僅次於公孫珣的首席將領,自然要從軍事角度進行一些理所當然的請示。

“君侯!”徐榮打馬而來,立在橋上,然後指著腳下可能是這個時代最寬闊的橋面正色相詢。“渭橋寬闊,便於行軍,全軍渡河後要不要讓文遠燒掉大橋,以作防備?”

“不用!”之前在長安城下親自喊了好幾嗓子,此時正在馬上扶著水袋喝水的公孫珣放下水袋,抹了把嘴,依舊是幹脆直接。“什麽都不用做,沒有敵人會來的……董旻、郭汜、呂布或許會動,但這三人一動,子伯、元皓、義公他們便會直接追上,將彼輩的撤退給追成潰退,反而正是我想看到的!至於弘農、河南的各部董軍兵馬,有文和在潼關,伯達在武關,根本不足為慮!”

“可是長安呢?!”徐榮繼續指著依舊在視線內的長安城巍峨城墻追問道。“咱們路上打聽的清楚,剛剛也看的清楚,長安城中雖然沒有野戰勁旅,卻有數千衛戍兵馬,若是彼輩中有善用兵又忠於董公的人率眾追上來,在郿塢下與董公裏應外合又如何?君侯,我們並無後勤,一旦被堵住,反而是我們要亂!”

“不會的!”公孫珣收起水袋,一邊緩緩打馬向前,一邊不由冷笑起來。“伯進你還是不懂政治和人心,就此時長安城中那些真正有魄力和能耐的人而言,如執掌朝政的王允,如在關西軍中素有威望的皇甫嵩、蓋勛,即便是對我有防備,卻也萬萬不會再助董卓的……而且說到底,賈文和這個計策是真的點到了要害,關中大局,只在我與董卓,所以但凡我能堵住董卓,哪怕是不能攻下來,只把他圍住,大局也會向我傾斜,與他人著實無關。”

徐榮緩緩點頭……經過潼關一事,他著實不敢再和公孫珣論及人心與政治了。

然而,就在公孫珣信心滿滿,準備扔下長安徹底不管的時候,打臉的事情說來便來——忽然間,長安城北面的洛城門大門洞開,然後數百步騎在一名軍官的帶領下直趨渭橋而來,引得公孫珣所部騎兵多有緊張!

這下子,公孫珣立即便有些掛不住了,而徐榮佯做不知,只是趕緊調兵準備迎上。但是,原本就要負責渡河斷後的張文遠比他更快,其人見對方只有數百步騎,便幹脆根本不調兵馬,直接引著尚未上橋的數百騎兵轉身迎上……然後輕松將對方刺於馬下,並逐散了當面那數百步騎。

不過有意思的是,稍傾片刻,得勝歸來的張遼居然又前來請罪——原來,殺了人之後他才知道,這個喚做李肅的董卓麾下軍司馬,居然是來投降起義的!

據被俘的其部部屬聲稱,李肅乃是並州九原人,多有鄉人在衛將軍麾下,所以見到衛將軍後就立即動了投效的念頭。只是其人一開始以為公孫珣是要入城,所以便棄了其人駐守的北面洛城門,試圖往東面宣平門開門迎接,所以不免浪費了時間。而見到公孫珣轉向渭北後,復又匆匆追來,這才被誤會了。

公孫珣和徐榮面面相覷,也不知道該說什麽,徐榮自去主持大局,而公孫珣安慰了張遼兩句,也只能純當這個李肅是個倒黴蛋,然後繼續全軍進發。

到了第三日晚上,公孫珣率部宿在了右扶風首府槐裏城。

而到了這個時候,此地地方官在驚愕之余,態度也變得愈發尊重和配合起來,甚至已經隱隱有主動協助之意了——這是理所當然的,七八千騎兵過了長安卻沒有受到長安中樞的阻攔,這最起碼說明朝廷的態度是中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