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辨聲知人心

“將軍。”

傍晚時分,潁陽城中,閻忠抱著一匹極其精美的蜀錦走入到了正燃著熏香的縣寺內。“你來看……”

“什麽?”正在堂上靜坐,幾乎要被熏香熏得睡著的皇甫嵩循聲擡頭,然後不禁笑了出來。“哦,好錦緞!”

“不錯。”閻忠邊走邊笑道。“這可是正經的蜀錦,不是楚錦,也不是吳錦,更不是河北市面上常見的新式遼東錦。將軍你看,花紋別致,光亮動人,真的宛如金銀生於絲帛之上……這是那投降的本地黃巾賊小帥專門取出來獻給王校尉的,而王校尉雖然家在洛陽,見慣了寶物,卻也覺得此物格外出色,便不敢專享,轉而讓我拿來給將軍!”

“你們啊!”皇甫嵩苦笑搖頭。“此物固然是好寶物,可我一個五旬老朽,要它作甚?!便是做了兩套袍子,也沒臉穿出去吧?”

“也是啊。”閻忠抱著蜀錦坐到了皇甫嵩下方一個幾案後面笑道。“將軍德高望重,或者說,自從三年前然明將軍(張奐,涼州三明之一)去世後,將軍便是我們涼州德望所在……哪裏是我們這些俗人能比的?”

“那這蜀錦叔德留著便是。”皇甫嵩依舊不以為意。

畢竟嘛,董卓和公孫珣都能知道將財貨全部給下屬,人皇甫嵩還真不至於做不到。

“不對。”閻忠將蜀錦隨手放到幾案上,卻又搖頭不止。“寶物有德者居之,如此寶物,若是將軍不要,我又怎麽敢接手呢?將軍便是自己不用,也不妨拿回家去,給幾位公子留著用……”

“都不成器啊!”皇甫嵩搖頭嘆道。“如此蜀錦作成的錦衣最好配上紫綬金印,可他們這輩子哪裏有資格做到那份上?”

“其實便是做到了又如何?”閻忠忽然搖頭笑道。“涼州窮困邊鄙之地,封了候做了將軍又怎樣?朝廷不還是視我等為邊鄙?”

皇甫嵩微微眯眼,並無反應。

其實,從漢世祖劉秀登基稱帝時算起,後漢已經歷經一百六十余年,社會問題哪裏都有,眼前波及了七八個州、二三十個郡的黃巾之亂便是明證。

但是,如果非要評出一個問題最嚴重的地方,那就只能是如今格外安生的涼州了。

其他地方的問題,在黃巾之亂前最起碼還是潛藏在漢室權威身下的,但是涼州那裏卻是從一開始就暴露無遺,而且上來便是最直接最血腥的暴力戰爭。

實際上,假如除去開國時期的戰爭不算,那麽從光武帝咽氣當年(公元57年)開始,涼州前後四次大亂,基本上就相當於沒有停下來過:

第一次燒當之亂,從公元57年斷斷續續持續到了公元101年,連綿四十余載;

第二次先零之亂,發生在燒當之亂結束後的第七年,也就是公元108年,延續了十一年……這一次雖然時間很短,但漢室付出的代價卻格外沉重,光是明面上的軍費支出就達240億,而且直接造成了涼州、並州的全線人口衰落以及百姓的離心離德,‘棄涼’之說也由此而生;

第三次大亂其實是中央朝廷的鎮壓動作,主將是當時的名將、護羌校尉馬賢,馬賢以出色的軍事水平和粗暴的鎮壓手段,對涼州羌族進行了長達近三十年的血腥鎮壓;

第四次,便是桓帝時涼州三明對羌族的徹底鎮壓活動了……皇甫嵩的叔叔皇甫規、董卓曾經追隨的張奐、後來投靠了宦官的段熲,皆因此成名。

而且這四次大亂雖然名義上都是羌亂,可對涼州中下層的豪強百姓們而言,頻繁的戰爭擺在那裏,軍事動亂的破壞性擺在那裏,用簡單的民族矛盾來安撫他們無異於掩耳盜鈴!更不要說到了後漢中後期,羌族、漢族混居嚴重,底層的民族隔閡其實已經越來越小,而外地來的官吏又多是腐敗殘暴無能之輩了。

總之,完全可以說,整個涼州的中下層,對朝廷的厭惡未必低於對異族的厭惡……因為屠殺和戰爭太頻繁了!

這種情形下,偏偏中樞對待涼州又是一種普遍性的排擠和歧視態度,不要說應該有的安撫補償了,能不欺負你已然是給你臉了。

故此,涼州對漢室和中樞的厭惡感,基本上是處於一種壓抑中的蔓延狀態,如今連涼州士人都對漢室與中樞極度不滿了起來。

而皇甫嵩家族雖然是靠著軍事鎮壓羌亂而聞名天下的,屬於當地地道的忠漢派代表人物,可既然生在涼州、長在涼州,他又怎麽可能不知道民間的這種情緒?而且,他叔叔皇甫規和張奐作為讀經書並向士人靠攏的邊將,本與段熲這個不讀經書、投靠宦官的邊將,本身就存在著剿撫之間的對立姿態。

所以,即便是知道這種情緒,皇甫義真也沒什麽好辦法,唯一的應對方式便是裝聾作啞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