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帳中言三策(第3/4頁)

“計策稱不上。”董昭聞言緩緩搖頭。“而且我也不善於臨陣畫策,君侯和婁子伯今日觀察許久都未得法,我又能如何呢?只不過,有些大而化之的想法罷了。”

“說來聽聽。”公孫珣興趣更濃了。

“君侯奉命征討東郡黃巾,想來總體方略便如昨日呂子衡所言,拔出各處據點縣邑,逼迫濮陽的蔔已出城與我軍決戰……如此而已,對否?”

“不錯。”

“那請問君侯,賊軍盤踞城池近二十有余,你難道要每戰臨城而思,就沒有一些統一思路嗎?”

“這才攻下兩城。”公孫珣不由失笑。“如何便能得出通用的法門來?”

董昭聞言微微欠身道:“恕在下直言,我以為這通用法門實際上已經有了,而且就是從這白馬、燕縣、韋鄉三戰之中得來的。”

“請公仁指教。”公孫珣當即正色。

“其一,便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董昭侃侃而言。“將軍在黃河之上以鐵索連環諸舟船,使我軍跨黃河如履平地,既如此,便應當肆意橫行於大河上下,忽南忽北,讓蔔已和他的下屬賊帥們不知所措。”

“公仁所言甚是。”

“君侯不必誇獎。”董昭曬笑搖頭道。“如我所料不差,君侯本就想如此行事的。”

公孫珣也是當即點頭承認:“確實,大河之利在我,取南取北皆隨我願,既如此,完全可以借鐵索舟船南北亂行,讓賊軍失措。還有呢,公仁還請繼續。”

“還有……”董昭不由神色一斂。“這其二,其實可以仿效黃巾賊和程立的做法,或是降兵、或是壯丁,或幹脆是民夫……總之,裹挾向前,聚眾攻城?”

“這是什麽意思?”公孫珣不由蹙額反問。

“敢問君侯,”董昭不慌不忙。“若我今日不來,你明日要行何法?難道要驅動我軍精銳騎士下馬攻城嗎?”

公孫珣一時沉默,卻終於是無奈承認:“公仁的意思我懂了……不錯,若是真無良法,便只好動用黃巾賊之前白馬、燕縣的俘虜,逼迫彼輩蟻附登城了!而且下一戰若是守將還如這韋鄉處一般,怕是還要順勢收攏韋鄉的俘虜,連續裹挾,連續聚眾攻城!”

“但事非得已,君侯並不願如此,對否?”董昭急切問道。“不然君侯也不會獨自去查看土城破綻了?”

“不錯。”公孫珣倒也沒做遮掩。“如此方法雖然有效,我卻不願意多做……只是,若無它法,卻也只能如此行事。公仁,我須是一軍主將,兩軍交戰,必要時總是要有所為的!”

“君侯真是難得仁德之人。”董昭長嘆道。“其實,我家中就在韋鄉東南處幾十裏的濟陰定陶,這兗州各郡國大多地勢狹小,此處於我便如鄉梓一般,君侯不願生靈塗炭,我又如何願意見到如此光景呢?說不定,這韋鄉之中便有我們濟陰的同鄉呢!”

公孫珣不由再度擡眼看了對方一眼:“既如此,想來公仁必然有第三個通用的平叛方略了?”

“是還有一個。”董昭攏手而言道。“昨日聽到燕縣捷報,頗有所感……君侯,你說若是驅動本地降兵、壯丁去攻城,何如驅動此地豪強大戶去攻城呢?”

“這有什麽區別?豪強大戶便不是驅動自家貧苦徒附、佃農去攻城嗎?還不如用俘虜呢!”

如此想法,公孫珣幾乎是脫口而出,然而他終究是沒有說出口,反而陡然間有所醒悟。

話說,公孫珣這個時候對於黃巾軍的性質已經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此時的黃巾軍頂層乃是不折不扣的宗教人士,是要造反建立黃天的,中上層卻普遍性是各地對前途不滿的豪強大戶,而下層才是真正無立錐之地的老百姓。

若是大略而言,其中,頂層和中層是典型的相互利用,然後他們又一起利用底層百姓借以成事。但此時且不說頂層的頑固和下層的駭人的力量,只說這些純粹為投機者的中上層,其實反而是黃巾賊中最容易動搖的一環!燕縣一戰,清楚表明了這種現象的客觀存在。

那麽所謂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相比較於驅動降兵攻城,轉而以當地豪強來攻城,便是攻城兼攻心了!

此策極妙,而且確實具有普遍適用性,或者說具有戰略上的指導意義……總之,董公仁今日來獻此策,倒是不負他的智謀和公孫珣對他的期待了。

見到公孫珣恍然大悟,董昭也是跟著憨厚一笑,然後繼續剖析道:“君侯,你想想,這些豪強見到黃巾賊如此勢大,又有幾個沒有分出一些子弟跟著搏一搏呢?便是沒有,或是舉家從賊,那黃巾賊中的豪強又有幾個在周邊縣邑沒有親朋故舊呢?而這些親朋故舊又有幾個不是有力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