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台

尚書台有個別名叫做中台,還有個別名叫做台閣,這兩個別名全都是因為它位於南宮正中央的位置才得來的。

拋開大朝會之時,平日裏,北宮的皇帝、南宮的尚書台,以及一般由宦官充任,負責勾連內外、傳達旨意的黃門系統,一起構成了這個偌大帝國的中樞執政根基……頗有些三位一體的感覺。

實際上,正如這個黃門系統是日後司禮監的雛形一樣,尚書台這個由光武帝劉秀設立的機構也正是日後內閣的雛形所在,其權責之重毋庸置疑,因為它代表了帝國中央集權制度下的權威。

而且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這個總攬政務,甚至可以對三公發號施令的中央機構,卻又是如監察系統一般,屬於典型的以卑臨尊!

當然,也算是後漢的某種特色了。

其中,堂堂尚書令居然只是秩千石,尚書令的副手、尚書仆射是六百石;同樣掌握實權的六曹尚書也是六百石……不過,皇帝一般會給這些實權大佬加官的,尚書一般都會加侍中銜,而尚書令就更不用說了,經常由權臣、三公、列候兼領,所謂錄尚書事而已。

甚至發展到了後來,錄尚書事、領尚書事、平尚書事,這寥寥幾字幾乎成為了權臣的代名詞。

不過回到眼前,如今實際上掌握朝政大權的是人家曹節、王甫兩個大宦官,尚書台整個都在這兩位,尤其是前者的陰影之下,也就無所謂誰尚書令,誰尚書仆射了。

至於說公孫珣?

此時不過是尚書台三十六位郎官之一,還是資歷最淺的一個,什麽權臣不權臣跟他更沒關系。

“你便是那個在雁門頗為知名的公孫文琪嗎?我記得你是文繞公和盧子幹二人的高徒,還監修過《毛詩》的石經?”問話的人乃是公孫珣往後一段時間的頂頭上司,尚書台六曹之中都官曹(主管水火災害以及防盜治安)的尚書,加了侍中銜的劉陶劉子奇。

話說,這位體型瘦削、須發花白的大佬乃是潁川出身的漢室宗親,外加海內名儒,身上同時擁有士人、名儒、宗親等多種身份,而且隱隱約約跟黨人有些暗地裏的牽連,倒也稱得上是一位朝中頂級大員了。

不過,他和身份頗為類似的劉寬相比卻有兩個巨大的差異之處。

首先,劉寬父親就做過司徒,他本人更是在先帝朝就做過尚書令,家門天然高過劉陶不知道多少;

其次,劉寬面對局勢的艱難,向來是心憂如醉,能裝看不見就裝看不見,但劉陶卻是心憂如焚,一見到國家出了什麽事情,那一定要唉聲嘆氣,思前想後。

當然了,不管如何,這都不是公孫珣此時胡思亂想的理由,第一日來到尚書台的他聽到此話後趕緊正式下拜參見,並呈上了郎署的公文,做了一番自我介紹。

“不必拘束。”聽完話以後,坐在上首的劉陶不由撚著花白的胡子嘆氣道。“你的名聲我也聽過,國家艱難,正需要你這種人才出來做事……不過,尚書台做事不比行軍打仗,一定不要把那種邊地風氣帶進來,務必小心謹慎!”

“謹遵命!”頂頭上司訓話,公孫珣當然要恭恭敬敬。

“也好。”劉陶復又嘆氣道。“我這還有一篇表文要寫,就不一一交代了……威彥,老師繁忙的時候,學生就應該代行其責,你既是我的學生,又是我曹資歷最深的尚書郎,便替我帶著文琪在本曹中走一圈,也算是認識一下同僚,並交代一下職司!”

“喏!”一名恰好在旁的中年尚書郎當即拱手出列,然後便引著公孫珣出了劉陶的尚書公房。

“白馬中郎的大名久仰了。”這名字威彥的中年尚書郎言語幹脆,走動利索,唯獨口音有些怪異,配著台閣外面呼嘯可聞的北風,搞得公孫珣一時間有些蒙圈。

“可是聽不慣我的口音?”這人儼然有自知之明,於是當即放緩音調並自己哂笑了起來。

“賢兄見諒。”公孫珣趕緊微微拱手致歉。

“無妨。”此人繼續笑道。“我乃是交州人士,你初來乍到,自然聽不慣我的口音……等日後相處日長,你慢慢的就自然習慣了。”

“賢兄居然是交州人士?!”公孫珣倒是真的驚異了起來。“我乃遼西人士,平生真未曾想過會與交州人相識……”

“哈哈哈!”此人也不禁笑了起來,只是礙於台閣重地,周圍往來之人甚多,所以馬上又收聲了而已。“我剛來洛中的時候也未曾想過會和西涼、幽燕之地的子弟相識,但在尚書台幹了三四年,便什麽人都認識了。”

“敢問賢兄姓名?”公孫珣正兒八經的躬身一禮。

“交州廣信人士燮,字威彥。”此人也是微微一拱手。“賢弟的大名就不必講了,北伐之事已經在中樞折騰了許久,你的大名我已經是如雷貫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