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花錢(第2/3頁)

他當了十八年窮皇帝,一朝巨富竟有些後世暴發戶的毛病。

“至少得有個一億兩吧。”劉鴻漸沒敢多猜,不過看崇禎這幅樣子,應該比上次抄八大奸商來的多。

“哼哼,只黃金白銀就有一億兩千多萬兩,勛戚們交上來的一應字畫珠玉等,至少也是這個數字。”崇禎大叔開心的像個兩百斤的胖子。

“哦,是挺多。”劉鴻漸並未顯得有多興奮,銀子這東西,多到一定程度不過是一串數字,這跟後世的某位馬姓大佬的觀點倒是一樣。

再多的銀子不過是一日三餐,再顯赫的地位仍舊逃不過吃喝拉撒,能否萬世永存不說,能不能善終都是問題。

“佑明,朝臣皆建議朕放過那些勛戚,你意下如何?”見劉鴻漸根本對銀子不感冒,崇禎也覺自己有些失態,隨即問出了困擾他許久的問題。

“皇上欲如何處置?”劉鴻漸沒有回答而是把問題拋給了崇禎。

“朕意,以惠王朱常潤為首的叛逆全數處斬,其仆從、親衛、俘虜全數流放東北省,那些詔獄中的冥頑不靈者,皆數除爵。

至於這些主動前來投誠的,朕意欲降爵、收回鐵券。”後續事項的處置,早在劉鴻漸領兵下江南時,二人便已做了商議。

按照原有的計劃,是要把所有忘恩負義的勛戚全數除爵的,只是崇禎覺得太重了。

也許是太倉和內帑的銀子起了作用,也許是崇禎念及祖上功勞,總之他心軟了。

“皇上宅心仁厚,此番處置微臣並無異議,只是還需加一條。”劉鴻漸思索一番皺眉道。

“哦?佑明所說這一條是指?”崇禎反問。

“田畝皆數收歸國有,重新丈量,重新分配!”必須趁熱打鐵,趁著勛戚們人心惶惶,快刀斬亂麻,否則若是此時放虎歸山,以後想再提此事,又要事倍功半。

“皇上,古往今來兩千年,百姓造反者無非兩種情況,其一缺吃少穿,其二土地兼並,說到底還是沒有吃的惹的禍。

歷朝的更叠也大多是重新分配了土地以安民心,只是新朝確立以後不出百年,土地兼並復起,於是民亂依舊,兩千年來莫不如此。

我大明之土地兼並更甚,如今雖有高產作物諸如土豆、紅薯,也不過讓百姓暫時求得溫飽,若不加以處置,即便土地豐收更多的米糧,百姓仍舊要忍饑挨餓。

因為,他們沒有土地!”劉鴻漸細細思量謹慎的道。

“佑明的意思是……土地均分?”崇禎皺著眉頭猜測。

“皇上只說對了一半,土地是要均分給百姓,但其所有權仍屬朝廷、屬戶部、屬皇上!”

事實證明,把土地重新分配給百姓的做法是錯誤的,百姓沒有朝臣、勛戚、地主般的見識,一旦家裏落了難急需用銀時,首先想到的便是把土地賣給地主以救急。

這樣一來,適逢天災,土地兼並仍舊愈演愈烈,治標不治本。

劉鴻漸所言的均分,是在朝廷擁有所屬權的基礎上均分,百姓只擁有田地的使用權而無買賣權。

朝廷需要針對田畝制定一套嚴格的章程,凡是私自買賣者買賣雙方皆重罰,輕者發配,重則處斬,土地收回。

這與後世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相似而又有不同,畢竟是封建社會,一切法令皆是朝廷、皇帝說了算,上令下行不如後世般麻煩。

劉鴻漸不知道這種制度在此時的大明是否合適,但萬變不離其宗,只要保住了百姓們的利益,只要百姓支持朝廷,所有事都不是事兒。

劉鴻漸的解釋很通透,崇禎雖然沒聽說過什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但也大致明白了劉鴻漸的意思。

“佑明,這麽做固然有諸多益處,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每戶百姓家中開枝散葉人口增多,土地還是不夠如之奈何?”崇禎想的比較多,不過也確實有這個問題。

“皇上,此事臣也考慮過了,這個問題不大,朝廷可鼓勵百姓們開墾荒地,荒地三年之內免除田賦,三年之後收歸國有,但使用權依舊歸開墾者。

另外咱們的軍械所也一直在研究作物的增產甚至在研制肥料,糧食不是問題,至於人口,皇上你相信嗎,只要水師建成,大明的百姓根本不夠用。

而且太倉以及內帑的存銀,咱們必須在三年之內花光!”劉鴻漸語出驚人。

華夏民族自有記載起,一直到被列強打開國門,小農經濟一直桎梏著華夏人的騰飛。

大明重農抑商,世人皆以工匠為恥,熟不知正是這些默默無聞、忍受世人譏諷的匠人們,撐起大明的一磚一瓦、撐起大明的軍備、撐起大明的脊梁。

崇禎身處其中看不明白,朝臣看的明白但不想改,劉鴻漸看的明白還擁有改變這一切的能力。

只要朝廷重視起商業和工業,按照劉鴻漸的預測,只怕到最後朝廷便要鼓勵種地了,畢竟如果工人比農民掙得還多,誰還會去種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