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四章 兵潰如潮

方城位於南陽盆地的北緣,夾於伏牛山與桐柏山之間,戰略地形極為重要,歷來是南北勢力必爭之要沖。

春秋戰國時南方霸主楚國便在南召、方城、泌陽、魯山等地修築連續性防禦城寨,封堵北方勢力經伏牛山與桐柏山之間南下的通道;三國時發生於曹操與劉表/劉備之間的博望坡一戰,便發生在方城縣治南五十裏處的山林之間。

荊襄戰事過後,天佑帝意識到僅僅守夾峙漢水的襄樊兩城,並不能很好屏護荊襄,而即便整個遼闊的南陽盆地都稀無人煙,也有必要在南陽盆地北部邊緣地區修造新的防線,才能更好的將梁軍擋在荊襄腹地之外。

天佑帝一度使杜崇韜,將鄧襄都防禦使府遷入南陽盆地內部的鄧州殘城,從湖南、江西等地征調大量的丁口填入鄧、均等地,充實邊防;而方城縣與蔡州舞陽縣之間,修築連續性防禦城寨,東西兩翼延伸到伏牛山東麓及桐柏山西麓的山嶺之中。

方城防線並非簡單一座城池,而是由五十余座大小城池、屯寨組成的防禦集群。

杜崇韜時期,方城防線除了常年駐有一萬兩千名禁軍將卒外,另有一萬五千余戶兵戶依托方城、南召、沁陽三縣北部的諸多屯寨,進行屯田耕種、操練備戰,也是方城防線軍事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杜崇韜之後,鄭暉、柴建二人接掌方城防線,常備駐守的戰卒從來都沒有低過一萬精銳。

而此刻的方城防線,駐兵僅剩三千。

原有的屯寨兵戶,一部分丁壯被抽調編入襄州行營軍,又有相當一部分屯寨兵戶在過去三個多月時間裏,遷往梁州安置,目前僅剩不到五千屯田余丁(兵戶青壯未編入現役營伍者,稱為余丁,方城防線最鼎盛時,遇敵可以緊急征用兩萬名屯田余丁參與諸城寨的防守)。

在烽火狼煙四起之時,屯田兵們也拿起兵刃,穿上鎧甲,站到寨墻之前,惶惶不安的眺望從舞陽縣境內南下的棠邑軍精銳像黑色潮水一般鋪滿前朝修築、始於嵩縣境內的馬市坪驛道。

馬市坪驛道一直延伸到鄧州(南陽盆地)腹地,跨過唐白河、從唐白河西岸,直抵漢水北岸的樊城。

方城縣治城是馬市坪驛道的一個重要節點,其城往北八九裏外,老虎頭與上官莊兩座防寨,建於馬市坪驛道兩側、高約十余丈的山嵴之上,地勢險峻,乃是整個方城防線的最北翼,目前各僅有一支百人隊以及三百屯田兵駐守。

棠邑軍前鋒兵馬進抵老虎頭、上官莊時,幾乎都沒有停頓,便各派五百余重甲精銳,高舉刀盾,沿著從馬市坪驛道岔出去的斜坡小道,不畏散亂的箭矢、落石,向兩座防寨直接發起進攻。

此時的守軍哪裏有士氣可言?

能稱得上柴建或晚紅樓嫡系的二三十名武官、兵卒被殺死後,其他守卒都紛紛丟下槍盾刀弓投降了,從棠邑軍將卒逼近寨墻附墻進攻算起,連一炷香的時間都沒有,戰鬥便結束了。

暮色降臨下來,但星月當空。

前鋒軍主力並沒有在老虎頭、上官莊之間擇地安營紮寨,點起一支支松脂火把,繼續沿著馬市坪驛道南下。

方城守將施恩看到這一幕,失魂落魄的倉皇棄城南逃。

方城僅有兩千多守兵,南面一百裏開外的鄧州城更是僅有一千守兵。

而往南三百裏的襄樊兩城則雖然還有六千守軍,但即便都增援過來,最快也需要四五天之後才能進入方城縣境內。

看到棠邑軍的大旗,而且是來真的,施恩此時不逃,難道指望四周諸城寨心念故楚的五千屯田兵,會為他們死戰?

方城兩千多守軍可以說是有相當多的晚紅樓嫡系,但奪路而逃時毫無章法,只恨爹娘少生兩條腿,甚至有不少將卒趁亂逃往兩翼的山林,或故意直接拖後掉隊,等著投降。

曹霸沒有率身後的數百騎兵進駐方城縣治城,連夜趕到方城南二十裏的上桃溪南岸,追上南逃的方城逃兵,繞到西翼,從上桃溪上遊對倉皇間結陣的敵軍發動夜襲,將僅剩不到千人的敵軍沖潰,阻止他們逃去鄧州城。

還是孔熙榮派人追過來,嚴令曹霸率領數百騎兵撤入西翼的一座山林裏休整,放棄連夜奔襲鄧州城的計劃。

襄州叛軍在鄧均兩州的常備兵卒僅六千人,還分守諸城,而他們確定襄城最早一天之前才確知從蔡州借道南下。

不要說是守隨時及平靖三關的周數所部以及守荊門、郢州的叛軍了,即便呂輕俠、周元舍得將襄樊兩城最後那點預備兵馬都拿出來拼,明天黃昏之前都未必能進入鄧州城。

他們此次奔襲的目的並不追求殺傷多少叛軍將卒,甚至還要避免制造過多的傷亡,作戰以驅逐、殺潰為主,並以最快的速度接管鄧州、淅川、荊子口等城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