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九章 和議

不提這兩年河淮戰亂頻生,即便是保持中立及觀望勢態、暫時還沒有被戰爭卷進去的州縣,也因為這幾年旱情嚴重,夏秋糧收成大減,流民餓殍不絕於途、遍盈荒野、流徙四方。

梁帝朱裕是可以從流民災民中招募青壯,擴充兵馬,但目前徐泗司馬氏還在保持著沉默,以致夾於徐泗及魏州叛軍之間的州縣都還選擇中立,僅僅靠重歸汴京統治的南部八州,要供養蔡州軍、壽州軍以及汴京軍在內的逾十三萬河淮梁軍,自然是極為吃力。

更為重要的,梁帝朱裕登基之後,從趙闊手裏得到《天工匠書》,為方便控制以及更有效、更大規模的利用水力資源,梁國工部及將作監數年大力發展的工坊,主要集中在位於伏牛山北麓的河洛地區。

這些匠坊工場、開采的礦場以及大批的匠師、匠工,隨同這些地方的陷落,都全部落入叛軍的手裏。

梁帝朱裕不可能短時間內在汴京重建兵甲生產體系,這也將直接導致河淮梁軍的兵甲戰械補給,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會出現嚴重的緊缺。

梁帝朱裕率奇兵潛出關中進入蔡州,重創魏州叛軍在西翼的兵馬,兼之梁帝朱裕這些年來的威勢,足以叫魏州叛軍人心惶惶、軍心浮動,倘若僅僅是與魏州叛軍在西線作戰,糧秣兵甲戰械上出現一些短緊,還不是太大的問題,高昂的士氣能彌補掉這些。

問題在於蒙兀人反應極快,不僅令王、田二人加強從河津進攻雍州、華州的步伐,還直接派大將率領精銳步騎渡過黃河,進入滎州協同魏州叛軍作戰。

這時候河淮梁軍短缺糧秣兵甲及戰馬,實際上極大削弱了他們與蒙兀兵馬正面野戰的實力,目前只能依賴於城塞進行防禦,所計劃的攻陷河洛、打通關中與河淮聯系的戰略目標,就不知道什麽時候能達成了。

雖然關中梁軍還有近五萬兵馬守雍、華二州,但北面地利盡失,王元逵、田衛業兩部兵馬加起來超過八萬往南推進,還有平夏人近一萬騎兵插入潼河兩岸擄掠襲擾,關中局勢實在也拖不得太久。

郭端鐸此次使楚議和,主要目的就是借糧借兵甲戰械。

當然了,棠邑已經暗中支借給一批糧谷以及兵甲戰械給河淮梁軍,但即便想要繼續支借糧谷、兵甲戰械給關中梁軍,卻必需要得到李知誥的許可才行。

而梁帝想繼續從關中調一批精銳兵馬,特別是一批老卒及精銳基層武官到河淮參戰,加強河淮梁軍的戰鬥力,更需要梁楚締結正式的和議——目前梁州是完全落入李知誥、李長風等人的掌握之中。

沈漾那裏也差不多已經掌握到這些相關情況,相信慈壽宮、淮東的消息也不可能會滯後於尚書省,但棠邑已經以及未來計劃支借多少錢糧兵甲,具體的數字對外界還是未知之謎。

這些數字對外界是未知之謎,但壽誕過後,韓道銘、韓道昌卻是要通報給喬陳等家的當家人知曉。

韓謙要保證棠邑的財政收支平衡,保證棠邑內部的建設、發展,不會因為對河淮梁軍的援助而打斷,打算將這些支借項都歸列到官錢局。

也就是由官錢局出資支持赤山會在淮西境內收購糧谷兵甲戰械,然後以低息支借的方式,經沙潁河、渦水等兩條主要溝通河淮的水道,將這些戰略物資運往許州、陳州以及汴京等河淮梁軍控制的核心區域。

支借規模也早就議定,暫時以鳳台、壽春、霍邱三縣十二萬民眾農耕產出的四成為限。

這也是梁帝朱裕歸還鳳台、壽春、霍邱三城同時勒令徐明珍不得將民眾遷出的條件。

河朔驚變之後,棠邑收復霍州、壽州中南部諸縣以及光州、濠州兩州,但後續並沒有直接圍困鳳台、壽春、霍邱三城,也完全沒有派兵襲擾,這三縣的農耕生產,以及作為壽州州治的壽春以及作為霍州州治的霍邱,兩城內初具規模的匠坊工場也都保留下來。

十二萬民眾、九十余萬畝耕地,溝渠水利等設施建設要比淮西其他地方完善得多,每年農耕夏秋糧約產二百萬石左右的糧食。

這也就意味著棠邑履行約定的話,官錢局每年需要支借六十萬石糧谷以及合計值二十萬石糧谷的兵甲戰械給河淮梁軍。

如果說是棠邑直接在這三縣直接照舊規征收錢糧,不是不能聚斂到這麽多的物資,支援河淮梁軍。

不過,韓謙要在這三地,第一時間就廢除掉徐明珍之前在這三地實行的諸多舊制。

這三地以及中間相接的區域,一直以來都是壽州軍之前控制的核心區,徐明珍用心經營多年,農耕條件才如此之好,但九十余萬畝地有大半都是官屬屯田,以驅役兵卒家小及官奴婢耕種。

也恰恰是直接跳過世家宗閥居中盤剝,徐明珍才能在這三個核心縣直接征得大量的錢糧以養兵馬,同時還養了一批匠師、匠工,保證基本的兵甲供給、修繕船舶;其地位及重要性就相當此時東湖、歷陽、萬壽及棠邑等相鄰地區,目前大約承擔了目前淮西近一半的財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