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六章 裕溪河

歷陽戰事以千余守軍出城投降劃上暫時的句號。

這一戰最激烈的,並沒有發生在歷陽城的攻奪上。

淮西禁軍倉促撤走後,溫博遣兵接手歷陽城的防禦,自然也是深刻意識到歷陽城雄峙巢湖、長江的戰略地位,考慮到楚軍反撲北岸會進攻歷陽,因而除了精銳守兵,也是將當時手裏所剩無幾的床子弩等戰械優先送入歷陽城,就是想著加強這麽一座雄峙巢湖東岸、南窺長江的重鎮的防守。

周處率部進逼城下,在城池高險、四周有護城濠環護的歷陽城前,也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能強攻下來。

僅僅將十數架笨重的壕橋車部件,通過江灘運到城下組裝起來,打開直接進逼城墻腳的通道,就很費了一番氣力。

等這些準備工作都做好之後,架起來的旋風炮都還沒有將歷陽城西城樓轟塌掉,先是被圍困濡須山東南的敵軍被擊潰,繼而是溫博、趙明廷被迫率部後撤,放棄進援歷陽的計劃,歷陽守軍見堅守無望,外無援兵,最終選擇投降,而這時周處所部在歷陽城下總共就損失了數十名將卒,戰事自然是遠談不上激烈。

不過,攻陷東關鎮,在濡須山東南圍攻擊潰三千敵兵,以及在浮槎山西麓以及滁河沿岸攔截敵援,戰事之激烈、損失之慘重,與浦陽河口一戰相比,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相比較浦陽河口一戰,現在又過去近一個月的時間,南線壽州軍緊缺的物資條件得到進一步的改善,戰鬥力也恢復到相當程度,這使得棠邑兵的傷亡也要比前兩次戰事慘重得多。

棠邑兵在幾個戰場犧牲的將卒,加起來累積高達四千余人,受傷者更是高達五千余人。

如此慘重的傷亡,使得棠邑兵持續作戰的能力大減。

韓謙為了維持將卒士氣不陷入低落,授田等事也必須保持與浮槎山、滁河防線建設同步推進。

不過,壽州軍在歷陽境內的五千守軍,除了被殲近兩千人,逾三千人因為道路被截斷,只能選擇投降或被俘——這些對壽州軍而言,是凈損失。

此外,試圖突破棠邑兵在浮槎山及滁河沿線的攔截南下增援,壽州軍也累計有七八千人的傷亡,兼之又沒能奪得繼續發動進攻的有利地形,其短時間內也沒有繼續進攻棠邑兵浮槎山及滁河防線的能力。

短時間內,雙方在巢湖以東,沿滁河、浮槎山一線的對峙暫時算是稍稍緩和下來,形成一個新的平衡。

此時淮河冰層消融,由於淮河兩岸的堤壩年久失修,上遊形成的淩汛漫過殘堤,使得淮河中遊南北兩側的潁徐霍壽等州,在雨季來臨之前,就洪水滔天,道路河渠被沖毀。

這也使得梁國腹地往南輸送物資變得極其緩慢,這對韓謙守棠邑是個好消息,不用擔心壽州軍短時間內有能力發動大規模的反攻。

不過,潛入巢州北部的斥侯,也察覺到壽州軍在壽州南部大規模征用民夫,疏浚南北淝水間的渠道,應是總結歷陽一戰的教訓,想著以最快速的速度,將樓船軍一部分戰船,部署到巢湖北岸地區。

同時,壽州軍在滁州的兵馬,在磨盤谷南側修築營寨城壘,也有一部分駐守鐘離的精銳兵馬,往南進入石梁縣。

他們顯然是看到棠邑兵有從東西兩翼切斷滁州兩翼與外界聯絡的意圖,故而有意在戰事僵持期間,加強東南側的防禦縱深,確保滁州城與石梁縣、與鐘離以及北面的濠州城,形成一體,打破掉棠邑兵的企圖。

韓謙這時候也沒有能力對壽州軍的這些動作加強限制,一方面棠邑兵後繼無力,急需休整,補充新的戰力,一方面短時間內他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除了撫恤傷亡,幾處營城要修築、完善,要屯墾授田、要修築馳道、要疏灘河道、要安排滯留五尖山脈之中的軍民南撤方案,韓謙在戰後也是馬不停蹄的奔波於各地,絲毫得不到休息。

韓道昌代表度支使司到歷陽,最初幾天也是沒有見到韓謙的面,直到他從浮槎山西麓的石泉大營,回到東關鎮,才看到從亭子山趕回來的韓謙。

由於壽州軍從五尖山南麓到亭子山、浮槎山之間的谷形地帶撤走,之前撤入五尖山之中的兩萬多軍民,也得以南撤到滁河以南。

流民或之前被京畿世家派到滁州圈占土地的奴婢,毫無疑問都要就地編入棠邑,填充諸縣人口,但水師殘部兩千余將卒的安置,這個就有爭議了。

這些將卒主要都來自左五牙軍的兵戶,其家小都安置在潭州、嶽陽附近的屯營軍府之中,他們跟平民、奴婢都不一樣,都是錄入兵部名冊的,沒有人身自由,自然也談不上應募編入棠邑兵。

此外,金陵方面也不會放棄重新組建水師的努力。

當然,韓謙支持延佑帝繼續親政,沒有徹底倒向太後,壓制呂輕俠等人對宮闈的控制,同樣又率領棠邑兵在北岸拋頭顱、灑熱血,不惜一切代價拱衛帝京的門戶,不管眾人內心深處打著怎樣的算計,有過前車之鑒,至少在局勢還沒有徹底穩定下來,誰都不會再急於去寒功勛將帥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