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三章 縉雲司

“姜大人、袁大人對陛下忠心耿耿,諸事皆無忤逆,我離開一個多月,二位大人做了什麽事情,叫陛下決心派師弟你去主持縉雲司?”安吉祥眯起眼睛問道。

“縉雲司可不是光我一個人主持,有左都指揮,怎麽也得設有一個相應的右都指揮才對啊,”陳如意笑著說道,“我卻是向陛下建議師兄你擔任這個右都指揮,陛下雖然當時沒有立即吭聲,但我還是想著以師兄您的表現及忠心,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安吉祥沒有吭聲,因為陳如意並沒有回答他的問題,他不清楚離開金陵的這一個月裏,皇城內外到底又發生哪些看上去不起眼卻又影響深遠的變化。

“姜大人、袁大人自然是沒有做什麽事情,惹陛下不高興,”陳如意笑著說道,“如今他們兩人都是內侍省少監,協助咱師父打理宮裏的事務,而縉雲司也非縉雲樓直接轉變而來……”

聽陳如意慢騰騰說來,安吉祥才明白圍繞縉雲樓的歸屬問題,朝堂之上在過去一個月時間裏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情。

早年三皇子出宮就府,收編饑民成立龍雀軍,除了營伍之內有都指揮使、都虞候、營指揮等直接統領兵將的將領武官歸當時的臨江侯府節制之外,管理兵戶墾種治疫的屯營軍府,也是歸臨江侯府轄管——平時的兵戶安置管理、兵甲鑄造、再到抽丁編伍、輪訓輪戰等事,都由臨江侯府完全負責,這也使得龍雀軍徹徹底底的變成當時還是三皇子的私兵。

之後為刺探消息方便,在韓謙的建議下,侯府新設秘曹左右司專司其事。

韓謙從軍府選拔兵戶籌建左司,柴建從晚紅樓調弟子籌建右司,但由於晚紅樓弟子更擅長潛伏、刺殺等事,拙於日常的偵察、斥候,最終在軍府管治下真正得以運轉並發揮作用的,也只有韓謙統領的秘曹左司。

荊襄戰事過後,陛下受封臨江郡王,秘曹左司遷入郡王府作為藏書閣的縉雲樓署理公務。

韓謙當時以郡王府文學從事率領姜獲、袁國維、林海崢等人署理情報搜集、偵察斥候等事務;右司一部分人手也正式並入縉雲樓聽候調遣。

無論是削藩戰事,還是收復金陵,縉雲樓都發揮極大的作用。

即便韓謙以服喪名義,返回敘州,一部分韓謙培養起來的嫡系,被排斥出縉雲樓,但也不能否認縉雲樓依舊是大楚之內最為完備、強大的情報刺探、搜集體系。

不過三皇子在金陵正式登基,之前潭王府的諸多事務,都需要納入樞密院及六部九寺等正式的朝堂體系之中。

所謂的情報刺探,軍事情報理應歸入樞密院職方司,諸州官民有違法亂紀者,也理應由刑部、大理寺、禦史台及京兆府搜檢彈劾,而不是由一個權力難以節制的密諜機構,將這些事都包過去。

倘若真要這麽做,職方司、刑部、大理寺、禦史台、京兆府這些正兒八經的大院司將會形同虛設,朝堂也會變得扭曲而怪異。

故而鄭榆、鄭暢、信昌侯李普、豫章郡王楊致堂乃至被救回金陵的溧陽侯楊恩等人,都認為縉雲樓已經完成歷史使命,沒有再存在的必要。

原縉雲樓那麽多斥候探馬以及書辦吏員,可以分拆到職方司、大理寺、禦史台及刑部諸司,或入京兆府充任衙吏。

這麽一來,韓謙當初培養的人手也就沒有必要再排斥在外去坐冷板凳,完全可以放到諸院司充當基層衙吏,彌補人手不足。

只要朝堂正式運轉起來,三五人是不可能抵抗整個朝堂的意志的。

楊元溥做了一些妥協,同意軍事情報搜撿劃入樞密院職方司,也同意大理寺、禦史台、刑部及京兆府各司其職,但堅持新設縉雲司,將原本應由大理寺、禦史台、刑部三司會審的逆案偵辦之事,歸入縉雲司。

大楚續承舊制,將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眭、不義及內亂規定為不能進行赦免的重罪,亦稱十惡。

照新的規定,那些謀危社稷、謀毀宗廟、山陵及宮闕、背逃大楚以及不敬君王的謀逆類大惡罪行,則都由縉雲司負責偵辦;待縉雲司偵辦完成之後,再將案子移交三司結案。

姜獲、袁國維之前入職內府司,就凈過身,不適合到職方司或大理寺、刑部任職。

而新的縉雲司又不同於以往的縉雲樓,即便楊元溥依舊想身邊的宦臣執掌其事,卻也不想再用姜獲、袁國維。

姜獲、袁國維二人升任內侍省少監,楊元溥更屬意張平帶出來的兩個弟子陳如意與安吉祥分別出任縉雲司的左右都指揮。

“……”聽陳如意解釋過一番,安吉祥愣怔了片晌都不知道說什麽,他雖然一時間很難準確描述縉雲司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存在,但無疑會成為陛下掌控皇權、消滅異己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