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一章 天工匠書

黃河流經汴京城外的河段,太興七年(太興乃梁太祖所用年號,時間上相當於天佑七年)初秋時決堤,滔滔洪流從潰口往汴京城東面奔泛成災,都差點將汴京城的東城墻沖毀掉。

雖然官府很快征用數萬民夫填上缺口,甚至還修築了一段石堤進行加固,但泛濫區田宅沖毀,河泥淤積,留下一連串大大小小的湖泊、池塘。

當時的梁太祖將災民遷到他處安置,將這一片劃為皇苑,名為澤園,陸陸續續建了一些亭台殿閣,養些麋子、狐狸、野豬等獸,偶爾會住過來狩獵。

梁帝朱裕繼位登基後,也喜歡到澤園署理國政,但他更主要是將澤園作為新編禁軍的一處駐營,他更喜歡在澤園親自督看禁軍的操練。

四月,已經是梁帝朱裕在汴京起兵登位的第二個年頭,澤園外圍插柳所編的籬墻已經長成一些規模。

沿籬墻新設大量的望樓哨崗,嚴禁附近的鄉民隨意闖入。

隔著籬墻,能遠遠看到澤園內的空曠處,新添好些像船帆似的建構物。

走到近處能看到每一座建構物都用豎杆撐起六面大帆,在空曠處兜風而轉,帶動轉軸使下方沉重的石磨也呼呼轉動起來。

要是雁蕩磯莊院的老人在此,一定能認得出這些建構物乃是韓謙最早在雁蕩磯莊園造的鼓風碾米、或帶動槌錘鍛打的立帆式風車。

由於敘州山多溪水充沛,地形的落差保證水力資源足夠充沛,而溪谷河谷的內部受四周的山嶺阻擋,風力微弱,韓謙到敘州後就主要全力建造水力器械,當地人便很少見到這種立帆式風車了。

澤園裏,那一座立帆式風車左右的園地田圃裏,早年花大代價從各地搜集種下的奇花異草,要麽挑選一些特別珍稀的移種到他處,要麽就直接鏟除掉,此時都改種一種植杆較粗的作物,正茁壯的發育新葉。

這便是舊稱白疊子的棉花。

汴京以往就有種植棉花,澤園之內就有,但多用來觀賞,種植很少。

棉籽成熟後裂開,如雪綿絮露出來,仿佛一朵朵白絨錦花,令人賞心悅目。

棉籽剝殼去雜太過復雜,價比絲綢,卻不如絲綢精美,富貴不喜,因而汴京左右罕有紡棉戶存在。

然而入春後澤園劃出三四千畝的空地種植棉花,顯然不是梁帝朱裕興致所起,種來賞看觀玩的。

梁帝朱裕甚至下旨要求縣州都進獻其地所種植的棉花、籽種,以比較各地棉種的優劣。

荊振帶著人通過轅門,馳入澤園內一座宮殿前,看到大殿東側偌大的空地,建造起幾座丈余高的煉鐵爐,此時爐膛裏正熊熊燃燒大火,黑色煙柱升騰而來,甚煞入春後澤園裏原本該怡人悅目的風景,甚至將大殿東山墻熏得發黑。

朱裕正穿一身短襟便服,與幾名滿頭大汗的工匠蹲在爐前討論著什麽,荊振翻身跳下馬,看到這一幕禁不住搖頭,心裏想皇上不親自趕到潁州督戰以求全殲博王朱珪殘部,留在汴京署理國政便也就罷了,卻整天跟工部及將作監的匠師廝混在一起,算什麽回事?

潛伏在韓道勛身邊的那位蟄虎,雖然心裏愧疚於韓道勛,護送韓道勛棺木回敘州不久便在韓謙眼前自盡身亡,但心裏多少還是念著大梁故國,念著陛下對他的恩義,趕在回敘州之前通過秘密渠道將兩冊《天工匠書》送到汴京來。

不過在荊振看來,這事由工部郎中周道元、將作監材官沈堂等人專門負責組織匠師驗證就足夠了,皇上一定要親自插手這些雜役事?

“荊振,你過來正好,敘州傳出來的雙爐法,我們總算是試成了——用這種辦法煉鐵,果真絕妙,相比較舊法,僅需投入三成人手,便能煉成同樣的鐵料出來,品質甚至還要精良許多!”朱裕看到荊振帶著人過來,高興的招他過去,“朕已特令工部郎中周道元趕往洛城,於洛城南溪水豐澤處挑選地方,親自主持建造鑄煉場,要是水鍛法能成,我大梁冶鐵鑄甲則能少用兩三萬健兒……”

“真這麽厲害?”荊振心裏再不滿朱裕的不務正業,聽到這消息,神色也是一振,頗為懷疑的問道。

大梁居中原四戰之地,北面能抵擋晉軍的侵襲,西北面還偶爾有蒙兀族人的鐵蹄踏近,南面壓制楚軍,西南面叫蜀軍不敢輕舉妄動,除了這些年南征北戰錘煉出一大批精銳將卒外,也極重視兵甲的鑄造。

優質鐵料的冶煉,鑄造兵甲,將作監征用數萬精壯官奴婢專司其事。

要是用雙爐法、水鍛法煉鐵鑄甲真能如此省便,意味著在不增加錢糧的情形下,他們能多抽出兩三萬精壯編入軍中作戰。

“朕還能騙你不成?”朱裕故意板起臉來反問道。

“微臣也是太高興了。”荊振忙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