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 奪兵

“事不宜遲,侯爺當早作決斷,再有拖延,或將生出其他變數!”

在位於延陵埠鎮集中心的一座大宅之中,陳銘升作為削藩戰事期間留守桃塢集屯營軍府的都尉、護軍府典軍,也是信昌侯李普到金陵後征調兵戶湊出七千精銳的主將,此時正昂首站在案前,青筋暴露的手按住腰間的佩刀,揚聲勸信昌侯李普早作決斷。

初夏時間,天色還剛剛有些炎意,夜色已深,大堂的門緊閉著,數支大燭正燃燒著,散發出蜂蠟的香氣,不知從哪個縫隙裏透進來的微風,吹得燭火微微晃動著,也令堂下諸將的臉色看上去頗為陰晴不定。

從金陵事變迄今已經過去五個多月,這期間發生的諸多事,仿佛有如鉛般的陰雲,壓在他們的心頭,令他們喘不過氣來。

寶華山南麓原本位於京兆府所屬的江乘縣境內,設立桃塢集軍府之後,南麓與赤山湖之間的土地便從江乘縣劃出來;寶華山往東則是潤州治所所在的丹徒縣境內,而東南則是另一個屬於潤州的大縣丹陽。

過去五月時間內,他們的活動範圍就在桃塢集軍府、江乘縣、丹徒縣、丹陽縣四地。

最初時,看到安寧宮徹底掌握金陵城內外的禁軍、侍衛親軍,信昌侯李普擔心會陷入重圍之中,毫不猶豫便放棄桃塢集軍府(秋湖山)東進,先率部掩護家小東撤到丹徒城(潤州城)。

楚州軍前鋒大將饒耿率八千楚州軍精銳渡江南下,要為楚州軍主力渡江挪開地方,信昌侯李普則讓出臨江的丹徒城,拖家帶口撤到南五十余裏外的丹陽城。

而待信王楊元演率八百銀戟親衛渡江進入丹徒城,便勒令李普率部出丹陽城,與楚州軍前鋒並行西進,與推進到寶華山東南麓的徐渚所部南衙禁軍決戰。

這一仗,信王楊元演是獲得耀眼之極的大勝、大捷,殺得南衙禁軍聞風喪膽,名聞天下,但信昌侯李普好不容易集結起來的近七千龍雀軍精銳卻被打潰、打殘,被打得脊骨盡斷。

更叫信昌侯李普難堪的,他率殘部想要返回丹陽城休整時,楚州軍將秦冉奉信王楊元演之命,已經率兩千騎兵提前一步趕到丹陽城,控制四城城門。

信昌侯李普率殘部被拒之城外,非但不敢強行奪回丹陽城,還眼睜睜的看著四萬多老弱婦孺,被秦冉從丹陽城驅趕出來。

信昌侯李普只能帶著四五萬老弱婦孺及殘兵,如喪家之犬般撤到丹陽城西南三十余裏一座叫延陵的鎮埠休整,也就是他們此時議事的地方所在。

延陵原為春秋時的吳國之地,為吳王之子季劄封邑,春秋時期便築城池,要遠遠早過周圍現存的江乘、丹徒、丹陽、溧陽等城,但城池僅存三百余年便荒廢了,目前僅存季子祠以及名為延陵墟的季子墓,在鎮埠西浦河的西岸還能尋找到遺跡。

不過,延陵鎮埠作為西浦河畔最重要的水陸碼頭,乃茅山東麓的水陸交會之地,越杭湖秀諸州的絲米紙墨等物,裝船入太湖,大船走長江水道輸往各地,小船則多走西浦河經赤山湖、秋浦河入金陵。

延陵雖是鎮埠,卻要比縣城都要繁華數分。

除沿河鎮埠屋舍鱗次櫛比,鎮外季子祠前些年鄉賢募捐錢糧翻修,就建有六重院落、六十余間殿舍。

延陵與龍華埠等,並稱金陵城二十四埠。

每年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少則有上萬艘次的大小商船途經延陵,這裏也是金陵外圍的米糧交易中心。

京兆府除了十一屬縣外,金陵城內就有六十余萬人口,僅米糧一項,每年就需要從周圍州縣輸入六七百萬石之多,才能滿足金陵城的消耗。

這麽巨大的米糧消耗,一部分是通過田賦丁稅從州縣籌集綱糧,然後通過官員俸祿的形式發放下去,一部分則通過糧商從屬縣以及金陵以東盛產米糧的蘇潤常揚越杭秀湖等州販運米糧進入金陵城,與其他炭布茶藥等大宗物資一起,滿足這座當世最為繁華的城市在物質上的需求。

延陵作為金陵外圍的大宗物資交易集散地之一,昔時之繁榮,又豈是偏遠縣城能比的?

然而在金陵事變後,江南繁華之地空氣裏都彌漫著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息,除了當地人之外,商旅早就斷絕,西浦河面上以往那遮天蔽日的舟楫帆桅驟然間稀稀落落下來。

剩下不多的幾艘本地船,也在信昌侯李普率部撤來後直接征用了。

信昌侯李普率部撤到延陵休整,而不是直接撤到延陵以西僅二十裏外的茅山據險以守,主要就是看中延陵水陸皆通、進退兩宜的有利形勢。

此外,延陵雖然從去年十一月之後便商旅中斷,但之前是那樣的繁華,鎮埠及周邊村莊裏的存糧也多。

近五萬眷屬及殘兵,被趕出丹陽城,那麽多人就糧可不是什麽易事,也只有延陵這樣的大埠,才有可能相對容易的征集到足夠供四五萬老弱婦孺生存的糧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