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二章 秘密(一)

李知誥與手下嫡系將領鄧泰、周通滿心不解的趕回九峰城。

沒有敘州的全力支持,李知誥也只能放棄對永州叛軍的冒險用兵計劃,將副都指揮使周憚以及其他在九峰城、副都虞侯以上的將領都召到大帳來,正式將五天前就從嶽陽傳來的調令出示給諸將看。

“柴大人應該已經在趕來邵州的路上,諸位還是要盡快為行樞密院的命令做好準備吧……”李知誥坐在主案之後,虎目眈眈的注視著諸將說道。

左龍雀軍雖然以李知誥為首,但副都虞侯級以上的將領並非都是他的嫡系,除了周憚等山寨出身的將領外,還有張瀚、高隆、苗勇等人都是削藩戰事裏投降後立下戰功的降將。

特別是高隆、苗勇二人,就是為信昌侯李普說降,是信昌侯李普力薦他們出任副都虞候一級的中高級將領,也理所當然的被視為信昌侯府一系的將領。

左龍雀軍五都精銳,真正能稱為李知誥直接掌握的嫡系精銳,乃是周通、郝子俠兩部以及鄧泰所率領千人規模的親衛營。

當然,除了不同派系的將領兵馬揉合到一處彼此制衡外,周通、郝子俠所率兩都及親衛營,武官及將卒的家小眷屬都主要安置在潭州及均州的屯營軍府之中,潭州府及行樞密院的權威也因此在軍中能得到足夠的保證。

周憚、張瀚一臉的茫然,他們知道信王重創南衙禁軍的事情,卻不知道嶽陽方面針對此,竟然做這樣的戰略調整,要讓李知誥率親衛營及周通、郝子俠兩都總計九千精銳趕往鄂州坐鎮,而留下來的周憚、張瀚、高隆所率領的三都精銳以及邵州州營、衡州州營總計兩萬一千余兵力,將由赴任邵州刺史並都督邵、衡、永三州軍事的柴建節制、統領。

“下一步不應該全力攻打永州叛軍,殿下為何急於此時分兵去守鄂州?”周憚震驚問道。

他與李知誥的想法比較相近。

即便湖南行尚書省已經形成以潭王楊元溥為核心的獨立勢力,站在行尚書省的立場上,先攻下永州解除後患之憂,乃是行尚書省統一西境,乃是將來與信王或安寧宮爭奪大楚的關鍵。

雖然信王在重挫南衙禁軍一仗裏展現出耀眼的光芒,也正是如此,他們更需要先解決後顧之憂,將來才能全力以赴的應對楚州精銳。

“或許此時強攻永州,風險太大,稍有不慎,北面易有變動。”李知誥注意周憚、張瀚確實是對嶽陽的最新決定並不知情,但看高隆、苗勇等人應該是早從信昌侯府得到消息了,他不動聲色的跟周憚解釋道。

“韓大人、沈大人他們是什麽意見?”周憚問道。

張瀚乃是朗州世族子弟,在削藩戰事裏,其族最先歸附,他對韓謙的感受不深,但周憚作為山寨出身的將領,早在荊襄戰事期間就是韓謙出面,代楊元溥招攬他們,也一度被視為韓家父子一系的將領。

何況金陵事變時,周憚等人留在金陵的家小,也是接到馮繚的通知先聚集到蘭亭巷,再在韓謙提前做好的部署下,由趙無忌、馮繚率人護送經水關殺出金陵城逃過一劫,事後才得以輾轉撤到嶽陽城。

無論從哪個角度,作為左龍雀軍副都指揮使的周憚,感情上都與韓謙更親近,只是同為嶽陽的高級將臣,為避嫌,私交卻不是很深入。

周憚雖然出身山寨,但不意味著見識就差了。

均州山水間的山寨勢力,主要是過去數十年爭雄荊襄落敗的殘兵敗卒避於山野,不論是殘將還是其子嗣,各方面的素養都相當不錯,要不然也不會一舉湧現出周憚、陳景舟兩個副都指揮使、州刺史一級的大將。

嶽陽這一決定,周憚要考慮、權衡的東西,比李知誥要更多,畢竟他留下來受柴建節制,會令他的處境相當尷尬、窘迫。

他還不知道嶽陽做出這一決定,壓根就沒有征詢敘州的意見,心裏滿是疑惑敘州怎麽會贊同這樣的處置?

“韓大人什麽意見,我還不知道,沈大人卻是支持這一決定。”李知誥說道。

李知誥也極欣賞周憚領兵治軍的能力,只是很多時候周憚作為山寨將領出身,出於習慣多少有些明哲保身。

他雖然不會細說他暗中派鄧泰去敘州被拒的事情,但也將基本的實情相告。

周憚心裏疑惑逾發深重,他想不明白韓謙在這件事上的態度怎麽可能是糊塗的,但他沒有再追問下去。

也許是在山寨養成的生存習慣,叫他更加小心翼翼的處理與嶽陽其他將臣的關系。

沒有人站起來挑頭,自然是無條件的接受潭王府及行樞密院的調令,討論分兵以及後續五指嶺、獅子嶺及九峰嶺一線的防禦之事,以便柴建過來後,能以最快的時間過渡好,不發生變亂。

安排好這些人,已經是淩晨了,李知誥揉了揉發脹的太陽穴,走出大帳往軍營後的臨時府邸走去,遠遠便隱約能聽到杳杳琴音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