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10章 草原隱患之防

羅昭雲說出了一番感慨,針對突厥而發,畢竟這草原邊陲之患,由來已久,草原部落對中原的隱患,從西周開始就沒有消除過,每當中原的王朝強大,草原部落就會遠退,他們沒有留下所滅城池、村鎮,因為草原部落是遷徙的民族,並沒有固定的場所。

而且草原部落的聚集之地,只是水草茂盛,並非土地肥沃時刻開墾種田,古代的耕作物產量很低,而且對環境的依托太嚴重,所以,草原之地,沒辦法作為耕田,這樣中原的王朝,從來沒有考過濾把草原徹底征服、占據,都是以打跑為主,或是讓他們依附,聽話不做亂就行了。

這裏面是有許多復雜的原因!

這時候,樞密院副使陳祾忽然開口詢問道:“陛下,一旦我軍大勝,能否可以乘勝追擊,派一支大軍打入草原,在草原上進行屠戮,讓一些部落草原人丁減少,甚至使得部落衰亡,他們經常來中原打草谷,燒殺搶掠,我們可以效仿,草原人口本來就少,如果能夠再屠掉一些,或許百年內都不能成為威脅了。”

溫博彥、高士廉、辛公義、長孫順德等人一聽,都倒吸一口涼氣,他們學的是孔孟之道,講究內聖外王,讓番邦來臣服,以仁德感化,這樣才是聖人交給儒生的道理,依靠屠戮,這恐怕不遵禮俗了。

“萬萬不可啊,陛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古之聖賢把仁德放在最首位,正所謂德厚者流光,得薄者流卑,東胡也好,匈奴也罷,我們討伐是對的,但是,若要派出兵馬前去亂殺無辜,實在有違聖人仁德的初心,會使得草原其它各部,西域、百越等各番邦離心離德,都起了敵視之心,那就不妙了!”右仆射溫博彥率先提出反對意見。

高士廉也道:“陛下,對草原部落的殺戮一開,的確關系重大,還請慎重!”

“臣也附議,當三思而後行。”吏部尚書辛公義站出來附議。

陳祾臉色有些尷尬,他言者無心,但是對於那些大儒、老儒而言,這等言論和策略,怕是要慫恿君王成暴君的征兆,口子一開,擔心先番邦,後國內,鐵血手腕不利於仁德美譽,與聖人教誨相左。

“諸位大人,可能陳某人措辭不對,用殺戮顯得過重了,在下的意思,是否趁著大勝,進攻草原,不一定對草原各部落進行屠殺,血洗,但是,可以收攏婦孺帶回關內,把那些壯丁男子抓為奴隸,或是趕跑,在草原勒住一些石頭城,百裏遙相呼應,這樣就可以把草原放牧地盤縮減,把他們敢向極西極北的苦寒之地,拉開威脅中原的距離。”陳祾解釋一番,免得讓這些大儒老臣、翰林學士清林們,對他的名聲有所詬病,以後傳出去,自己要背個屠夫的外號,那就氣人了。

溫博彥、長孫順德、高士廉、辛公義、魏征等人,聽他這樣解釋,多少放松了一些,神色不那麽激憤了。

羅昭雲沉吟了一下,搖頭道:“我大華與歷代中原王朝類似,都有一個短板,就是多步兵,騎兵太少了,朕起兵在吐谷渾地帶,那裏有多個牧場,所以率領五萬精銳騎兵東進,所向披靡,但是幾年下來,戰馬的損耗很大,而且馬匹有服役年限,幾年就要更換了,養馬的費用實在太高,在亂世中,國家稅收不足,根本無法支撐龐大的戰馬培育。”

“另外,一個善於騎射和廝殺的騎兵,培養起來也相當困難,草原的男女老少都是一個騎射手,比我們中原有著巨大的先天優勢!我們新軍入伍的士卒,多是耕農男丁,或許長大二十年,都沒有騎過馬,如此訓練起來難度很大,而且也不如草原騎兵那麽善戰。所以,歷來的中原大軍往往打進了草原,無法行走太遠距離,就要撤軍了,在那沒有城池、雄關的曠野上作戰,步兵面對騎兵軍團,有著巨大短板,追不上,跑不掉,只有挨打等死的份。”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軍需糧草是個巨大數目,十萬大軍入草原,千裏戰線,需要的運送糧草的更夫就得幾十萬人,他們一路的消耗,比十萬大軍消耗還大。況且一旦進入草原,被草原突厥騎兵偷襲,很可能毀之一炬,前面的大軍一旦糧草短缺,等待他們的就是恐慌,瞬間就會潰敗下來。”

在場的文武大臣有些發怔,他們沒想到,陛下竟然分析的如此透徹,光這兩點因素,就已經抓住最核心的地方了。

在中國歷史上,自從春秋時期開始,遊牧胡人就不斷侵略中原,東夷、西戎、北狄、南蠻,把中原包圍,數百個部族,差點把中原炎黃血統給滅了,後來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力挽狂瀾,擊退蠻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才得以延續了中原文明,接下來,有秦朝、漢朝、南北朝、隋唐、宋明各個時期無不受到遊牧民族的侵擾,更別提五胡亂華、契丹大遼、金國掠宋、蒙古元朝、後金滿清的威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