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2章 烈火烹油(第4/4頁)

聽到兒子這麽說,薛濤眼中也閃過一絲無奈。天地革命,生民百困,他家又何能免俗。但就連他也想不到,如今他家所面對的問題,竟然是因為太過煊赫了。

最開始的時候,薛濤怯於接觸行台,是擔心行台過於強勢或許淩虐地方。但之後見大勢難阻,終於下定決心投入大將軍麾下,卻沒想到境遇一路高漲,竟然漲到今日這種令他坐立不安的程度。

不同於對弘農的酷烈打擊,行台對河東特別是河東鄉流,已經不僅僅是包容那麽簡單,諸多優厚扶植,可以說是讓鄉人大收於利,只恨沒能早早加入行台統治,以致今時今日才享受到這種歸治的諸多福祉。

薛家可以說是河東家勢最為雄壯的豪宗,也得趁行台對鄉土鄉民的大力扶植而扶搖直上,更受惠於四方商賈雲集,也讓薛氏家聲不再只局限於河東一地。整個天下俱都知曉,原來河東還有這樣一戶風骨高標的門戶,能夠在屠各、羯胡接連摧殘下仍然屹立不倒、守節不失!

過去幾年,薛氏所得不獨聲譽,鄉勢一時間更是攀升到了極點。可以說是大凡生人所有求欲,薛家在投靠行台之後,俱都紛至沓來,安坐而享。

但是隨之而來的,便是時流對薛家的側目非議,認為他家除了一個歸義之舉外,於行台治下全無事跡可誇,實在不配享有今日尊榮。

持有這種論調的,不獨只有一人,也不獨只限一方。此前大將軍駕臨河東,薛濤前往迎候,便不乏行台官員包括潼關的謝奕在看到他後,都用一種意味莫名的語氣感慨說是大將軍北進用事以來,各方鄉豪得享尊榮福澤之厚,無過河東薛氏。

這一點,薛濤也明白,同時也理解這些行台舊人久從大將軍,見他薛家得趁大勢而後來居上,難免有些心理不平衡。

行台舊人不忿於薛家的幸起,薛濤能夠理解。可是來自背後鄉人們的攻訐,卻讓薛濤遍體生寒。

大將軍駕臨河東之後,便有一部分鄉流代表言是河東舊年在亂,多有鄉勢權宜,如今既然已經歸治,便應該按照行台的秩序進行梳理改革,不可再專據適亂之舊俗而坐享入治之善美。

換言之,薛家如今得享的深厚鄉資,也讓這些鄉人們眼紅不已。他們往年最怕行台強硬推行政令改革,借此打壓鄉勢,可是隨著河東一地形勢越來越蒸騰,他們已經按捺不住想要分食薛家這個龐然大物了!

對於河東鄉徒的發聲,大將軍並沒有采納,只言河東歸治未久,強求政令一同中州還是有些操之過急,可容後再議。薛濤明白,大將軍如此表態,一方面自然是不願見河東鄉眾因貪婪而陷於鄉鬥中,另一方面也還是繼續對他家施加關照。

察察則無徒,行台素來以政令剛猛著稱,以至於用事以來,那些未歸化的鄉地中豪強對行台王師既驚且疑,不敢過於親近。適逢薛家守節不失的節操也讓大將軍深有感念,所以將薛家豎作一個世道表率,以示行台不僅僅只有嚴苛一面,恩賞方面同樣豪爽!

得有此等機遇,既是薛家的榮幸,但若處理不好,卻也隨時有可能演變成一場劫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