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6章 天中學府(第2/2頁)

賊偷萬家,古今不絕,唯利所驅而已,但也從未占據什麽所謂的意識形態高地。

洛陽行台針對工程院在利益潛能上的挖掘,那也真是無所不用其極。自啟泰元年便開始舉辦的洛陽華賞宴,便是其中的一樁手段。

所謂華賞宴,顧名思義,自然就是一種宴會的名稱,只是這個宴還在其次,重點還在於“華賞”二字。

華為華物,賞為賞鑒,畢陳四方珍器華物,以供南北時流品鑒贊揚。對於經歷過沈氏於江表崛起的江東時流而言,此類風格的宴會並不陌生,如今流通於世道各種奇異珍貨,其中相當一部分都是由這一類的宴會上先為時流所知。

而事實也的確如此,啟泰元年,沈大將軍北入洛陽創立行台,秋後不久便畢集南北時流於洛陽城南西山擺設宴席,向南北時流推介產自天中神都坊的各種物貨,以供這些有意通商的時流揀選物貨種類訂購售賣。

與江東時流所熟悉的物貨展覽所不同的是,除了往年於江表那些流程之外,又增加了一項新的內容,那就是將工程院引入其中。工程院本身並不負責生產,所展覽的也並非商品,而是各種技術。

第一屆的華賞宴,老實說舉辦的並不成功,當時河洛本身仍是殘破,尤其洛陽新城不過剛得框架,甚至就連沈大將軍都要暫住軍營中,更不可能有大量空閑屋舍來安頓與會時流,會場布置也都極盡簡陋。

尤其是當時河洛周邊,黃河以北、潼關以西這些地方,雖然也不乏時流人家受到了行台邀請,但相應參加者卻是寥寥無幾。若非沈氏於江東大勢獨得,有相當一部分江東時流不遠千裏前來捧場,最終只怕要落得一個落寞收場。

可就是在這一年的華賞宴上,洛陽工程院便公布了兩項令時人側目震驚的技術,其中一項是一本篇幅不算太長的書冊名為《地數》,另一項便是紡織中繅絲、絡絲的整套技術並工具。

《地數》簡而言之是一本介紹勘測礦脈技術的書籍,早在淮南都督府時期,淮南便極為重視對於冶煉的投入,而且接連興起了烏江、洛澗等幾個規模極大的冶鑄基地,江北王師精兵強械,包括在屯墾方面卓有成效,便立基於此。

冶煉行業的興盛以及產能的擴大,自然而然帶動了對原料的需求,單憑民間搜集、戰場繳獲,就算加上對境中原本就存在的礦脈開采,漸漸已經不能滿足。尤其淮南冶鑄中又大量采用煤炭為燃料,這更放大了對新礦藏的需求。

所以過去這些年裏,淮南都督府在礦脈勘探方面也是下足了力氣,不獨檢索古籍搜羅古人在這方面的記載,更是遍訪民間、深入總結各種勘探經驗。在積累了大量理論和實際經驗之後,工程院創立伊始便接受了將之進行歸納總結的任務,最終成果便是這一本《地數》。

《地數》中所涉尋礦諸多方法,既包括古人所總結的尋找礦苗、伴生、共生、巖表等古法之外,還包括淮南都督府所總結的通過各種植物尋找礦脈的詳細經驗。

洛陽行台選擇通過工程院將之公布出來,自然不是為了鼓勵民間私采私鑄,更何況尋找礦藏僅僅只是整個冶煉行業最起始的一道程序,礦產的開采挖掘、冶煉等等,需要一整套的產業搭配,絕不是憑著區區一本《地數》便能轟轟烈烈展開。

《地數》的公布,更近乎發放一種資格,以這些走南闖北的商賈為耳目,更加細致的去搜索山川之間所蘊藏的礦脈寶藏。隨之一起的還有洛陽行台一項政令,那就是凡有上陳礦脈所在則必有重賞,包括對民間私采的檢舉同樣在賞格之內。

這對於那些與會之眾而言無異於一個惠而不費的利好消息,就算沒有這項任務,他們也要商行四方,如今僅僅只是沿途稍加留心,便有可能獲得高額懸賞,何樂不為。

所以相當一部分時人都上繳一份保證金,都選擇購買一份《地數》隨身攜帶作為指引。如果不繳納保證金,他們就算發現礦藏信息,也是得不到賞金的。這是為了防止有人貪圖獎賞而濫作虛報,以致在查證過程中的無謂消耗。

此後兩年多的時間裏,洛陽行台收到此一類的匯報多達上百宗,查實確實有礦存在的地點則有二十余個,大多在江淮之間,能夠即刻開采投產的便有六七處,順便搗毀數十個民間私采私鑄的窩點。雖然因此一項發放出高達數千萬賞錢,但跟龐大收益相比,也實在是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