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9章 私情不敘(第2/2頁)

而等他回到台城之後,癱瘓已久的台城行政體系便快速運轉起來,首先便是開放近畿周邊各處皇室、宗王並貴戚別苑,允許都下饑民入內漁獵取食,接著同時詔發江東各個州郡,號召各地官長們盡快募取錢糧北輸以濟京畿之困。

雖然各種政令收效如何仍是堪憂,但最起碼這種積極應變、收拾殘局的姿態是擺了出來。總之就是除了翻舊案之外,不給沈家以新的發難借口。

而若等到這種秩序維持平穩下來,沈家如果再想翻舊案,其實很難。特別是沈維周想要不臟身便達成把持內外的程度,是很難做到。

可是沈哲子既然敢作如此姿態,又怎麽會給他們留下什麽掩飾舊惡的機會和時間。諸葛恢歸台治事不久,江北使者將要入都的消息便很快傳到了都內。

同時這些使者的身份也一同流露出來,無論是庾家的庾彬,還是王門遺孤王混與郗鑒的兒子郗曇,俱都給人以極大的遐想空間。

尤其是王混身在這支使團中,更可以說是令都內群情嘩然。要知道王氏的滅門慘劇,雖然時局中大多數不敢深論,但也都深信必然與沈氏有著莫大的關聯。然而讓時人想不到的是,瑯琊王氏生死存亡之際,竟然將整個家族存續的唯一希望寄托於沈氏身上!

所以盡管這一路使者還沒有正式抵達建康,但卻已經在都內引起了各式各樣的討論,群情躁然的情況下,台內那種積極應對、政令頻出、故作忙碌的姿態,很快就淪為自說自話的尷尬戲碼。

“沈氏謀深,實在是人不能及。王敬豫臨終為此布劃,果然也不虧太傅遺風啊!”

諸葛恢得知這一消息後,自然也是愕然良久,而後才長嘆說道。沈維周肯派王門遺孤過江來,可以想見必然掌握著極為有利的證據。而沈充此前那種作態言攻,如今看來更像是一種佯攻姿態而已,就是要將遊離在外的諸葛恢逼入台城,斷其退路!

江東這一次動亂,深論之下其實異常復雜。嚴格說起來,褚翜、諸葛恢等台輔們的確有失職的罪過,並且因此引發出極為嚴重的後果。但若論及實際的罪狀,其實沒有確鑿的證據能夠直指台輔。

包括諸葛甝謀劃廢立在內,並沒有實際的證據指向。若是不能證據確鑿、繩斷有司,便不可能達成一個確鑿公正的審判結果。

包括台輔們的失職,其實都是量刑很模糊的指摘,就算是有皇太後憂死這種嚴重後果能夠將輔公入罪,了不起引咎辭職,乃至於禁錮終身,但卻達不到順藤摸瓜、連根拔起的效果,同樣也留下了再有反復的可能。

庾氏兄弟、王允之包括諸葛甝的身死,都是在盡力將這個過程模糊化。就算是沈家借此發難,那是派系之爭、利益之爭,而不是所謂的繩斷司法、彰明典章之爭。一旦事態發展到那一步,必然會有相當一部分助力湧現出來,保全在位台輔便是保全他們自身。

正是因為有著這種模糊的可能,諸葛恢才在王命、鄉情、家教俱失的情況下還要咬牙堅持,因為如果他撐不住倒下的話,他就會成為填補這種模糊的罪魁禍首,一如時流將皇太後之死攀咬到遠出時局之外的褚翜身上這種情況。

樁樁種種,都預示著這一次江北來使必然蘊含著龐大的能量與變數,否則沈氏那種自退局外、強求潔身自好的行為姿態便成了一個笑話。

盡管明知希望渺茫,諸葛恢還是連忙喚來幼子諸葛衡吩咐道:“你速速出都去迎接你姊夫,一定要在他入都之前見上一面,不求能夠達於融洽,但求稍作通聲。”

諸葛衡得令之後,自然不敢怠慢,忙不叠率領幾名家人輕身出都,終於在曲阿境內迎上了庾彬等江北使者。

可是當諸葛氏家人懇求一見時,庾彬只是不假辭色地回道:“今次南歸,全在王命職用,並無私情可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