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74章 蓄勢待擊(第3/4頁)

第二部分便是沈家原本的家兵部曲,原本只是私兵性質,至此也都被沈哲子洗白成為正規軍隊整編入伍。這一部分中還包括許多前來投軍助戰的吳人鄉宗舊好,甚至有兩千多名東揚軍直接換了旗號並入淮南軍。

第三部分則是對於江北原本武裝的直接收編,比如毛寶原本坐鎮廬江,在沈哲子北上入駐梁郡之後便投靠過來,雖然其人原本所統兵眾有一部分被留在了合肥。但是此前淮南軍穎口一戰損失過大,又被庾懌派來增援。

第四部分便是挖徐州軍的墻角,類似曹納等原本徐州軍頭直接整部投靠沈哲子,其他人或不及曹納這樣勢大,但少則百數,多則數百,也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

第五部分是此前江州剿滅王舒的時候,老爹沈充上下其手所截留的那些潰兵。這些人既包括原本江州那些軍戶士家,也有王舒落敗前夕所招募的遊食新軍,其中之精華被沈哲子整編成為勝武軍,極為看重。而這些勝武軍也不負沈哲子的厚待重用,穎口一戰惡戰固守,損傷慘重卻仍然堅持到了最後。沈哲子也打算再戰後繼續保持勝武軍這一軍號,增兵重建。

至於第六部分,便是淮南本地鄉人所整編的軍隊,類似李倉所部此前在汝南堅守也是發揮出極大的作用。余者在鎮者,或是沒有直接加入到最激烈的穎口和肥口兩次會戰,但在防守於鎮,穩定鎮內局勢方面也都發揮出了不小的作用。

當然除了這些以外,淮南軍還有來自其他方面的補充,比如此前淮上豫南逃來的遊食難民,其中不乏本身便頗具組織力和戰鬥力,也都被沈哲子有選擇的編入了淮南軍中。還有此前梁郡聚集了許多想要投軍建功的南北世家子,經過初步的整編之後,也在穎口之戰結束後增援入鎮。

開戰以來,從城父到穎口,直至最近兩次汝南和肥口,這幾次大的會戰中,淮南軍雖然俱都戰果不俗,但也多有損傷,尤其穎口一戰面對數倍於己的奴軍強攻,一戰幾乎就損失了超過萬數的戰鬥力。其他相持作戰中,也有小規模的傷損,但是補充也都及時。

眼下的淮南軍,雖然成分構成上較之開戰最初略有不同,尤其郭誦所統原豫州軍班底傷亡慘重,勝武軍更是幾乎十不存一,但是各方補充加上汝南分兵歸鎮,整體兵力仍然維持在五萬之數以上。

眼下戰爭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原本奴軍幾十萬整體壓力不復存在,桃豹所部五萬余奴軍困於汝南,已經不成威脅。潁上這一路奴軍幾乎已經被打殘,余者也都被石虎整編收納於渦口。原本強敵壓城的態勢不復存在,唯一的壓力只來自於渦口這十幾萬奴軍。

敵人數量看似仍然龐大,但是經過穎口大勝,加之肥口成功狙擊了奴軍的南渡作戰,淮南軍已經遠遠不再是此前滿懷惶恐忐忑的待戰之師。加之徐州軍主力雖然不再直接與淮南軍並肩作戰,守望相助,但是成功攻克了淮陰,從而掌握住了淮水末流,在淮水上與淮南軍針對奴軍形成夾擊之勢,戰鬥形勢較之開戰之初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眼下的戰況來看,淮南軍單憑本部兵力,足夠將奴軍阻截於洛澗。對於沈哲子還要擴軍,杜赫是有些不能理解。此前雖有諸多優勢積累,但也並不能將被動防守化為完全的主動,畢竟此前淮南軍所有的優勢,幾乎都是立足於水路地利所取得。真正在開闊地形,陸地野戰,對淮南軍而言仍是冒險之舉。

不過軍事方面杜赫不敢幹涉太多,加之開戰以來沈哲子也沒有表現出貪功而驕狂的毛病,所以盡管心內有疑竇,杜赫還是盡量籌措鎮中資用,以滿足騎兵的擴軍。

沈哲子的計劃是,在原本的基礎上將淮南軍騎兵擴充到五千到六千人。在保持一人雙騎、同時還有一定馬力蓄用的情況下,這已經是淮南軍目下所擁有戰馬所能達到的極限。不過在兵員方面,還是有著將近三千人的缺口。

但隨著汝南那些受困民眾歸鎮,加上此前陸陸續續招納入鎮的豫南民眾,其中不乏淮北之地固守於鄉的鄉宗武豪,加上還有一些散卒遊勇,滿足這一部分缺額並不困難。當然這些兵眾不可能一旦組建起來就成強軍,但如果連組建都不建,那也一切休提。

淮南境中安民擴軍、如火如荼的時候,沈哲子則親自坐鎮於洛澗,淮南軍主力畢集於此,與奴軍隔著幾十裏淮水水道而對峙。除了各項防禦工事的營建以外,淮南軍的防守姿態也是積極,雖然沒有大規模的集結作戰,但是小規模的刺探出擊卻是不斷。

石虎雖然趁著淮南軍軍力不足,首尾難以兼顧的時候奪下了渦口,但也僅止於此,並沒有在戰事上取得更大的突破。一則是因為淮陰的失守讓他腹背受敵,難以在淮上長驅直入,二者是因為潁上南來的奴軍打得太奔放,結果將舟船等運力幾乎都折損在肥口一戰,讓他陷入了無船可用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