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93章 人多勢眾(第2/2頁)

還有一個軍主李倉,有乞活軍背景,驍勇善戰可謂一員悍將,本來是朱逢的部下,朱逢死後糾集了一部分塢壁據守鄉人圍攻,同時向壽春遞來降書,因而得以保全下來,繼承了相當一部分朱逢的舊部。

最後一個情況則有些特殊,名為馮舉,相對於其他塢壁主們多多少少都些流竄至此的背景,這一個馮舉卻是土生土長於此境,家業立此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後漢時。這馮家塢壁立於芍陂西面偏北處,千余戶人眾大半都是同宗血親,倒有一點河北大塢壁的色彩。

這三人各自立於鄉境,雖然也受軍號,但並不親昵於壽春,具有著極強的獨立性。他們雖然聽命於郡府,但沈哲子想要如臂使指的調度使用,想來也不可能。

至於另外三名軍主,其中一個便是那個喬球,此人本是早年戴淵北上鉗制祖逖時的舊將,後來戴淵被王敦斬殺便投靠豫州軍。祖約率眾謀反時,與桓宣一同脫離了祖約,但卻也並未遠去,只是遠遁於野。沈哲子入鎮後禮請,才又復歸於王統。

還有一個名為韓呈,乃是早前引郭誦部兵入壽春的當地鄉人,其人本身倒沒有太強力的部曲,但因有此功,也籠絡一部分鄉人湊成一軍人馬。

至於最後一個,沈哲子幹脆任命自己的門生田景,實在是因為當地這些塢壁主們也挑不出能夠服眾且兼具才能的人選了。至於另外那些有軍功的淮南鄉人們,也都被沈哲子揀選收編入軍,算是雨露均沾。

這一個月的時間裏,肅清鄉野兼具募眾成軍,待到塵埃落定,毫無疑問沈哲子對此境的掌控力大增。不再是塢壁林立,不受約束,雖然仍有幾分不和諧,比如那獨立於淮南軍防務之外的三軍。

但能夠在這麽短的時間裏構建起一個清晰明朗的秩序,已經相當難得,無謂強求完美。如今在壽春周邊,加上那三軍之眾,淮南軍有正規旗號編制的甲士,已經超過了五萬人!

而在梁郡、合肥和歷陽之間,如果戰事需要的話,仍能陸續抽調一萬多預備隊。但如此一來,必然會影響到生產經營。所以眼下並不急於抽調整編成軍。

就算是這樣,壽春所集結的兵力也已經達到了一個極限。事實上如果不是在亂鬥中,各家捐輸十余萬斛糧,壽春已經有斷糧之危。

年前沈家傾盡家財,大治梁郡,縱有一些剩余,也早在淮南一戰消耗殆盡。幸在眼下壽春格局已成,沈哲子可以將重心放在引流江東民財物力上面。

年前大治梁郡,為了爭搶時間,加上當時江北形勢尚不算明朗,所以沈家只能搬空倉底獨力開拓。雖然他家主持吳中商盟和都中鼎倉,但那些參與者也是有利益訴求的,在明顯看不到回報前景的時候,沈家如果一意孤行,結果只能是自亂陣腳。

可是現在不同了,如今壽春重鎮已復,淮水一線固防。沈哲子執掌甲士五萬余眾,整個淮南以下已無兵災侵擾。

而且經過這一番肅清,郡府所掌握的人丁數目也是激增,陡然數倍,已經達到二十余萬眾。當然其中仍有相當一部分是掌握於依附來的塢壁主手中,這也是沈哲子留下的余地,不想把事情做絕。隨著他在壽春坐鎮日久,這一部分人眾在未來肯定也會通過各種渠道,逐漸入籍,不再蔭庇於門戶之內。

無論在任何年代,人口就意味著財富。更何況,壽春周邊地理環境極為優越,開發程度甚至還要勝過會稽。只要稍假投入,便會有著源源不斷的收獲。

吳中商盟運作經年,最起碼吳中那些人家早已經習慣家財揮灑於外,利潤滾滾而來的經營。尤其坐鎮淮南的,又是他們吳中首領的沈家,所以甚至不需要怎麽去動員,早在春潮伊始,便有江東大量時人乘船北上,尋覓財富機會。

這些人到來的時候,淮南鄉人熱鬥正酣。他們親眼見識到,駙馬就算是到了江北,仍然也是壞得冒泡,那些塢壁主們翻不了天,所以信心無疑更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