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破口(二)

剛送走素來以豪爽出名的呂將軍,秘書就稟報有新的訪客,乃是商務部的一位次官。趙謙想了想,印象裏勾勒出一個比較陰冷的家夥。請這位進來,果然是那種表情。

帶著陰冷的表情與陰冷的聲音,那位說道:“太子,聽聞蒙古大亂,此時已經快到討伐蒙古的時機。”

趙謙覺得這廝若是此時再笑幾聲,大概就充滿了給蒙古送終的味道。於是趙謙笑道:“那又如何?”

“我只是覺得也該考慮對蒙古用兵的事情。”

“明白了。這與商務部的利益大概有很大幫助吧?”

“我覺得這事利國利民,就前來說說。一切還是由太子決定。”

送走這位,趙謙對秘書說道:“告訴再來的人,我今天開會。”

等秘書出去,趙謙舒舒服服坐在椅子裏。不管是豪爽的還是陰冷的,所說的都是一回事,對蒙古用兵。這兩人如此一致,想來是知道趙謙已經得到了實權。以前趙謙沒有實權的時候也不是沒人來找他,但是找他的多數都是想打聽點什麽。此時真有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的爽快感覺。

心中爽了一陣,趙謙收回心思。這幾天他與羅義仁和楊從容商議多次,發現也不能完全排除戰爭的選擇。前提是蒙古與奴隸王朝之間打的你死我活,消耗了雙方巨大的人力物力。最好是奴隸王朝慘勝,不得不退回老巢。而蒙古則是朝廷財政枯竭,基本解體。

不過趙謙已經明白這等事做個簡單備案想想爽一下就好,事實往往與想象之間有天差地別的不同。譬如這次戰爭的理由或許很多,但是大宋自己都沒認識到在其中的作用。那是無心插柳,大宋在天竺洋的船隊本著有錢不賺是傻蛋的原則對前去聖地覲見的真神教徒提供航運服務。

在這方面大宋已經建立起來的信用制度起了極大助力,價格公道,還幫著打通蒙古在聖地守軍,所以只有少數人因為身體不佳或者偶發因素在旅途中不幸去世。大宋船隊雖然采取了海葬,卻托旅客的同行者把遺物捎回去。

這麽做完全是大宋自己的規矩和制度,卻讓更多並不富裕的覲見者們砸鍋賣鐵湊出船費。每年許多人去聖地覲見過,很多還是不富裕的家夥。這種人數量超過二十萬的時候,對奴隸王朝現在的蘇丹造成了不小的壓力。之前蘇丹面對蒙古的入侵保持守勢,可國內這麽多親自到過聖地的信徒,偏偏蘇丹自己沒能去。雖然不是主要因素,卻也不能小覷此事的影響。

這樣的無心之舉造成了這麽大的影響,趙謙確定這個之後對於所謂‘世事無常’有了更深刻的認知。所以趙謙也不期待發生什麽不得了的大變化,戰爭雖然是選項之一,排名卻不靠前。當下最重要的反倒是看看歐羅巴行省能否在這次劇烈的變化中維持住已經建起的經濟秩序,雖然大家沒有明確的證據,但是羅義仁與楊從容都認為只要能扛過這次動蕩,歐羅巴行省建立起的經濟秩序就會更強大。

為了達成目的,趙謙請大宋錢莊推薦了兩名官員,派他們前去歐羅巴行省協助工作。也許是這樣的動作才讓商務部那位次官有了動作。趙謙也沒多想,這等事還遠不到圖窮匕見的階段。既然趙謙已經大權在握,何不等那幫家夥把話說的更明白。

有了決定,趙謙就找書找專家學者學習有關經濟邊疆的問題。問了一圈之後他覺得這幫人還是不靠譜,就直接找最專業的專家,也就是他老爹詢問。不談任何差事的事情,趙謙只來提問題。老爹倒是一臉的遲疑,想了一陣才問趙謙:“你覺得我是給你個人講,還是開個會把相關人員召集起來講。”

“全聽父親的。”

正在屋裏坐著的老娘聽到這話,立刻開口了,“你爹是在問你,你就說出你的想法!”

聽老娘聲音嚴厲,趙謙也不敢造次,只能按照老娘所說的去思考。想了好一陣,趙謙為難地說道:“官家,我覺得我心眼很小。”

“嗯。”老爹一副我明白的神色。

趙謙有點訕訕地說道:“我覺得我若是能獨占了什麽,好像我占了便宜一樣。”

“哈哈哈。”老爹笑了。

老娘哼了一聲,“春秋《易經》裏面說,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機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你有這想法不奇怪。”

自從那次被老娘嘲諷的問‘你祖父是進士,你外祖父呢?’趙謙對老娘的文化功底再不敢有絲毫不敬的表現。他連忙請教母親,“娘可否把此話給講解一下。”

看得出老娘對這反應比較滿意,她稍微解釋一下。孔子說:“之所以總有‘亂’發生,其亂之源往往是由言語引發的。君說話不慎密則失信於臣,臣說話不慎密則災殃及身,重要的事情不慎密則造成禍害。所以,君子處事說話謹守慎密,不亂出去,也就不會亂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