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大河向東流(五)

蒙古騎兵騎的都是蒙古馬,蒙古馬毛長皮厚,吃苦耐勞。然而體型比較小,平均肩高120-135厘米,體重最多也就是六百來斤。在這個沒有良好飼料的現在,能長到五百斤的就算是很大的蒙古馬了。

宋軍現在騎兵們使用的是阿拉伯馬。阿拉伯馬肩高144~152厘米,體重800到1000斤。因為數量的原因,宋軍騎兵們使用的都是混血阿拉伯馬。即便如此,這些戰馬身高也超過144高,在含蚯蚓蛋白質的飼料飼養下,馬匹重量達到800斤。

阿裏海牙元帥並不知道宋軍的育種體系,然而看到那些體型高大,結構勻稱優美的馬匹,就知道那是良駒。因為土坡棱線上的宋軍騎兵已經看到了蒙古騎兵正沖向山崗,騎兵手持紅綠兩色小旗開始揮舞。而騎兵胯下的戰馬竟然沒有絲毫受驚的跡象,也沒有迎著馬群而來的動作。一般的蒙古馬看到別的馬群接近,那可是要毫不遲疑迎上去的。

就在蒙古騎兵即將沖上土坡棱線之際,那些宋軍騎兵身後突然就出現了好些宋軍火槍兵。他們排成橫列,對著蒙古軍猛烈開火。蒙古軍針對宋軍的火繩槍有過專門的訓練,在幾十米的距離上,火繩槍在沒有長矛方陣的保護下很容易就被沖散。見到終於有機會實踐,蒙古騎兵們發出尖利的吼叫聲,驅動坐騎猛沖火槍陣。

宋軍的火槍發射速度遠超蒙古測量出來的火繩槍的速度,而且宋軍還在火槍前端插上刺刀,組成了拒馬隊列。奔跑中的蒙古馬看到那些尖利的槍陣,立刻就放慢速度。蒙古騎兵隨即遭到了宋軍火槍手們近距離的快速殺傷,最終不得不丟下兩百多具屍體後逃離戰場。

“大汗,之後我數次埋伏,宋軍總是能用新的火槍陣抵擋住騎兵沖擊。”阿裏海牙語氣沉痛地說道。

聽了阿裏海牙的介紹,忽必烈嘆道:“想來你還是不肯讓咱們的蒙古騎兵死那麽多人。”

被這麽講,阿裏海牙更是深深的低下頭。忽必烈上前拍了拍阿裏海牙的肩頭,“我絕不是在怪你,換成我處在你的位置,我也定然不想這麽做。用騎兵和火槍手一對一的換,誰都不會這麽做!”

“大汗……”得到了忽必烈的肯定,又想起這些天的損失,阿裏海牙悲從中來,只開了個頭,卻無法繼續說下去。

忽必烈大汗並沒有讓自己沉浸在恐慌中,他坐回到金帳中的椅子上說道:“阿裏海牙,你最近與宋軍交戰之後,覺得宋軍到底想做什麽?”

其實忽必烈大汗還是想問問阿裏海牙有關宋軍搶掠的問題。搶掠是個技術活。大量部隊得沿著大路行動,在某個節點沿著道路散到各個地方去。各方約定搶掠日子,不管搶到多少,都得按時歸來。而宋軍這次搶掠數個縣城州城的手段,讓忽必烈大汗懷疑宋軍裏面有蒙古奸之類的存在。

不過大汗忍住沒問這麽一個小問題。宋軍的裝備有如此巨大的變化,忽必烈就不再認為宋軍渡過黃河是一招臭棋。局面發生這麽大變化,忽必烈認為必須跟著局面做出調整。

想明白趙太尉真正想法不僅是忽必烈大汗,大宋楊太後也是如此。她以前當然聽說過‘陳橋兵變’,卻礙於身份而不能去深究。此次趙太尉突然就北上,趙太尉出發的第二天,楊太後找了直學士熊裳前來說書。在這位考察期的禮部尚書候補之一的講述下,楊太後終於知道了陳橋兵變時發生了什麽,更是深刻體會到政治鬥爭到底有多麽殘酷。

老趙家趁著柴家孤兒寡母,奪取了柴家江山。現在趙太尉的權勢比起當年的宋太祖趙匡胤大了許多,趙太尉對大宋的功績更勝太祖許多。最重要的是,趙嘉仁與現在的小皇帝都是太祖的子孫。

得知了歷史故事的楊太後急的眼淚都快要出來了,她著急的詢問熊裳,現在的局面會不會變成最糟糕的情況。熊裳一時頗為惡意的想告訴楊太後,‘是不是最糟糕,那得看站在誰的立場上。如果是單純以大宋的立場來看,趙太尉當了皇帝遠不是最糟糕的情況。比趙太尉當皇帝更糟糕的就是楊太後執掌了大權……’

當然,熊裳並沒有說出這樣無意義的話。他心裏面對楊太後那麽強硬的要殺光被以‘宋奸’而帶到臨安的那些前官員的事情還是頗為記恨的。連抓人的趙太尉都沒有準備殺光,怎麽輪到楊太後耍這樣的威風?

然而想到這裏,熊裳靈機一動,忍不住說道:“太後。大宋乃是天子與士大夫共治,現在士大夫被削弱的未免太多。有些士大夫被定為宋奸,有些士大夫則是被定為不堅定份子。當時太尉這麽做的確有其願意,不過若是這些人能被太後赦免,想來他們知道太後的仁德之後也會知恩圖報吧。”

嘆道知恩圖報,楊太後立刻覺得自己有些豁然開朗的感覺。是的,如果楊太後給了別人只有她才能給的恩惠,想來別人就應該投桃報李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