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海州小戰的翅膀

戈爾滕萬戶不是個沒擔當之人,更何況部下被人斬首兩千也無法掩蓋。於是忽必烈大汗就先於趙嘉仁接到了海州小戰的詳細報告。

隨著漢制逐漸建立,所有奏章都要先送到中書省,再由中書省將大事遞交給忽必烈。知道了此事的執政們臉色非常難看。蒙古大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形象隨著滅國數十殺人無算的戰功確立起來,可幾年來蒙古軍在趙嘉仁手上已經敗了兩次啦。

出乎執政們的意料之外,忽必烈大汗看完之後居然沒有生氣。他只是嘆口氣,就命道:“讓戈爾滕收兵吧。”

右丞相史天澤一愣,他連忙上前進言,“大汗,就這麽收兵,豈不是讓趙嘉仁得意忘形。萬一他不依不饒的追擊又該如何?”

“追擊?呵呵!”忽必烈笑出聲來,“戈爾滕就是因為小看了宋軍,這才在距離宋軍比較近的地方交戰。若是讓戰場離宋軍再遠二十裏,只怕宋軍就不敢前來應戰。”

史天澤也是打過仗的,聽忽必烈這麽一講,他也覺得忽必烈所說的有理。什麽精銳之師,戈爾滕就不想想,要是宋國真的有這般精銳之師,他們早就反攻山東了。從戈爾滕的描述中,那支宋軍完全是依靠離城市近,依靠火器多,所以有膽子出來打仗罷了。

見右丞相退回班列,大將烏蘭哈達則問道:“大汗,伯顏大帥讓我們全力建造回回炮,可現在看,那火炮真的不容小覷。”

忽必烈微微點頭,他見識過趙嘉仁的軍船在長江上如何的兇悍。現在看,趙嘉仁的火炮在陸地上一樣的兇悍。思忖一陣,忽必烈嘆道:“我本以為伯顏所講的圍點打援甚好,不過幾年下來只怕讓趙嘉仁做大。由此看,竟然不得不速勝了。”

此言一出,郝經等人忍不住兩眼放光。速勝意味著減少戰爭消耗,意味著和平早日來臨,而和平就能讓文臣派掌握更大發言權,這對儒臣來講是不勝之喜。郝經連忙上前一步說道:“陛下若是擔心趙嘉仁,等攻破襄陽之後就不妨先頓兵江北,宋國若是派人前來求和,我等暫不答應,指定要宋國派趙嘉仁前來商議議和。那趙嘉仁若是忠於宋國,大概就會前來。那時候大汗扣住他即可。”

忽必烈聽了這話忍不住笑出聲來,“哈哈。沒想到郝先生居然也能想出如此計謀。”

郝經淡然一笑,從容答道:“若趙嘉仁在宋國執政,戰事只怕就要拖延許久。戰事每拖延一天,又得枉死多少人。與天下黎民萬千百姓的性命一比,趙嘉仁不過是一條命而已。”

聽了如此正大光明的理論,忽必烈被逗得哈哈大笑。其他不少官員也有些不懷好意的笑起來。忽必烈笑完,他問郝經,“若趙嘉仁不肯當忠臣呢?”

郝經鎮定自若地答道:“他不肯當忠臣,就必然對臨安朝廷心生怨懟。只要他對臨安朝廷見死不救,大汗又有什麽好怕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一旦宋國覆滅,趙嘉仁又能做什麽。”

忽必烈這次沒笑。郝經的話解釋了一個儒家邏輯,這個邏輯一點都不可笑。

又經過些討論,蒙古朝廷根據最新的情況對整個戰略進行調整。原本準備走海州的佯攻部隊轉為防禦海州,四川那邊承擔主要的佯攻。同時對伯顏下令,要他加快進攻速度,盡早拿下襄陽。

比蒙古朝廷晚了幾天,趙嘉仁也拿到了海州之戰的詳細報告。趙嘉仁對海州之戰的過程評價極高,近代軍隊與宋代軍隊的最大區別是紀律以及組織度,能以一敵十的個人勇武反倒不是其中最關鍵的因素。

幹部們也都很高興。在鄂州之戰後,大家對在水戰與炮戰中擊敗蒙古軍很有信心。對在陸地上與蒙古軍作戰則頗為擔心。此次戰鬥斬首蒙古軍兩千,自己這邊不過是十二死、三十八傷。死者絕大多數都是在給受傷的蒙古軍最後一擊之時,因為缺乏經驗而被蒙古軍反殺。宋捷遞交的報告中表示,以後一定要對此多加注意,絕不會再給蒙古軍絲毫機會。

“火藥用量是不是有點太多?”徐遠志從一個很特別的角度提出了個問題。

“嗯,以後要更多的實彈射擊。”趙嘉仁表示認同徐遠志的看法。

徐遠志聽了這話,就覺得自己的想法被趙嘉仁誤用了。他連忙解釋道:“趙知州,此一戰就用掉了三萬兩千斤火藥。”

三萬兩千斤火藥需要三萬貫銅錢,即便對趙嘉仁而言也是一筆非常大的開支。不過趙嘉仁並不是只看結果的人,他答道:“以我們現在的層面來看,因為積累的數據不夠多,這才根本沒辦法準確得出消滅一個敵人需要用掉多少火藥。想有一個準確的判斷,那就得多訓練,多打仗。數據積累夠了,才能做出相對靠譜的預估。”

徐遠志登時就有些懵了,他沒想到趙嘉仁的思路是如此清奇。難倒趙嘉仁就不奇怪為什麽殺死一個蒙古兵就需要用掉十五斤火藥麽。就在徐遠志準備放棄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就聽趙嘉仁說道:“殺一個蒙古兵需要用掉十五斤火藥是我們以前並沒有遇到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