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暴風今夜掃美國(27)

“財團們同意交錢了?”杜勒斯也表示詫異,“600億啊,不是6億!財團們怎麽會這麽爽快?”

“麥克唐納把洛克菲勒和摩根的產業全部給了他們……”

“怎麽分派的?”

“其余7個財團每家60億,這樣一共420億,梅隆、波士頓、加利福尼亞、克利夫蘭這4個財團又額外多掏了30億,芝加哥、德克薩斯兩個財團額外掏了20億美元,這樣一共是560億……距離600億美元差不多還有40億的缺口,考慮到洛克菲勒和摩根容易變現的資產已讓麥克唐納征用了20多億美元,杜邦這裏還有將近5億的流動資產,真正缺口是15億,麥克唐納又簽署了總統令,從杜邦家族的財產中予以補足——實際上杜邦的產業遠遠不止15億,這是考慮萬一600億不夠而留下的機動盈余。”

“洛克菲勒和摩根的財產值600億?”杜勒斯深表疑惑,“我不覺得他們有這麽多財產,而且不是說很多資產都分布在海外被征收掉了麽?”

“他們面上的財產確實沒這麽多,但他們有隱蔽和地下資產,政府不清楚,經常相互持股、發生經濟往來的財團之間還會不清楚麽?更何況有兩個因素不得不考慮:第一,洛克菲勒和摩根原本作為執掌華爾街之人,對其他財團也有一定的滲透和控制,現在他們一倒,這些控制和滲透就灰飛煙滅了;第二,原本被兩個頂級財團控制的產業一下子就空了很多發展空間——比如德克薩斯財團可以擴大自己在石油領域的影響力,波士頓和克利夫蘭財團可以擴大自己在金融業的影響力,這種機遇很多時候靠錢是買不了的,原本還需要等著競爭對手犯錯誤、犯原則性的錯誤,現在倒好,直接把競爭對手給你幹掉還把他的產業賣一部分給你,豈不是喜聞樂見?”

“6個財團都增加了投資……福特家族不增加?”

“福特家族恐怕不行,甚至這60億美元都拿不出來……”艾奇遜嘆氣道,“本來福特在十大家族中就排名最後,且與其他財團差距不小,上次遭遇了美共暴亂的巨大破壞——福特汽車工廠到現在都沒復原呢。”

這一點杜勒斯很清楚:福特工廠被斯坦因納帶著坦克和列車炮轟得一塌糊塗,更倒黴的是,福特當初在德國的工廠也被德國征收了,後來成為大眾的一份子(新設企業),現在正在源源不斷地改產大眾牌甲殼蟲和歐洲標準卡車——和福特沒半毛錢關系。

連續遭遇多次重創的福特家族很可能也保不住自己的資格,這60億美元恐怕還得落實到其他大財團身上去,甚至福特自己的基本盤都會分崩離析——雖然福特汽車的股份因為特有的ab股結構牢牢掌握在福特家族手中,可如果福特汽車本身成為泡影的話,就算控制得再牢固又有何用呢?

“就算估值有這麽多,那誰獲得哪部分怎麽定?兩大財團下的銀行明顯更值錢些……”

“財政部組織了一個內部拍賣會,由各財團對這些產業組成的標的單獨進行投標,以他們所持有的認購股份為限,誰投標價格高就賣給誰……”艾奇遜笑道,“這是有人給麥克唐納出的主意,他覺得很好用,因為額度已被限死了,所以財團相互串通壓價已毫無必要,哄擡物價傷害的也是自己,誰能用把產業用合適的價碼拿下來才是好本事,當然爾虞我詐、互設陷阱肯定免不了。麥克唐納已公開表面態度,他不偏袒哪一方,大家公平競爭,他也不會用惡心的盤外招來額外壓榨眾財團。”

兩人馬上想到,新一輪財團的分化組合與重新進行制衡恐怕接下去就要發生?誰會是那個頭狼?

從實力上,梅隆財團在剩余這批二線財團中實力更強勁(二線中排名第一的杜邦已完蛋了),上一任掌門人安德魯·威廉·梅隆連任哈定、柯立芝、胡佛三屆政府的財政部長,以梅隆銀行為金融中心,控制著美國鋁公司和海灣石油公司和另外五家鋼鐵公司。

比資產更驚人的是安德魯的眼光,1889年,年輕的化學家查爾斯·馬丁·霍爾和他的夥伴研究出了鋁的提煉法,並相信這種具備很多優秀特性的金屬將成為未來明星,卻苦於找不到投資。在見到安德魯之前,他們遊說過很多企業家,無一成功。聽完他們的話,安德魯沉思片刻,果斷決定幫他們償還債務、資助成立匹茲堡電解鋁公司,代價是60%的股份。只用了兩年,這家公司就控制了北美的鋁生產。

15年後,匹茲堡電解鋁公司更名為美國鋁業,當時股票價值達到1.5億美元(1907年代的1.5億美元幾乎可購買一整支大白艦隊主力艦),當美國國防部津津樂道一年可以產出10萬架飛機時,梅隆財團在後面數鈔票數到手抽筋——70%以上的航空鋁是有美國鋁業和其他相關公司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