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5章 世界和平(20)

由於海軍勝利儀式將在大西洋上單獨舉行,因此這次方陣展現的海軍編隊只有模型,除了眾人耳熟能詳的目前歐洲聯合部隊的那些主力艦外,德國方面還大大方方公開了一些新軍艦的設計。

為適應導彈火力強化、直升機上艦的趨勢,在最新的海軍造艦規劃中,施佩爾砍掉了軸心級後續建造計劃,一方面專注於大型化的北海級,一方面又開始建造直升機母艦。

當然純粹的直升機母艦太歸於平淡,設計師們便通過放大導彈驅逐艦的噸位來容納直升機上艦,在刺猬級防空驅逐艦、豪豬級防空巡洋艦之後,德國一口氣拿出了三款驅逐艦/巡洋艦的設計。

第一款是鬣狗級綜合驅逐艦:標準排水量4800噸,擁有4座雙聯裝128mm高平兩用火炮,5聯裝重型魚雷發射管,深水炸彈和一座密集陣,還有40mm博福斯高射炮8座,最重要的是尾部有一個直升機平台,前甲板還有3座雙聯裝巡航導彈發射器,最高速度37節,從綜合性能上說基本可以滿足火力、反潛、護衛、搜救、防空、布雷的基本功能,霍夫曼基本認可該發展思路,今後由於短期內無法打仗,軍艦將以綜合為主,唯一他認為的是4800噸可能偏小,至少要5500噸才行。

不過此時設計界的思想還未徹底解放,在劃分驅逐艦和巡洋艦標準時雖然已將驅逐艦的噸位往上限靠,但還是很難理解5000噸級的驅逐艦——在戰時這是不折不扣的巡洋艦。

第二款是鬣狗級的放大,稱之為黑鸛級,標準排水量7600噸,各方面武備幾乎都是鬣狗級的增加或放大,比如火炮從4座雙聯裝變成三聯裝,導彈從3座雙聯變成4座雙聯……完美繼承了第三帝國將重巡洋艦放大變成裝甲巡洋艦,再放大變成戰列艦的思路。霍夫曼對此很不滿意,要求推倒重來。

根據他的建議,有幾件事是明確的:

第一,新式巡洋艦不需要魚雷,也不執行護航、搜救任務,這不是巡洋艦該幹的活;

第二,需要裝備防空導彈;

第三,指揮、雷達系統要進一步升級,要能統帶一個驅逐艦編隊;

第四,動力系統要升級,在適當時候考慮原子能,至少要有6000海裏以上的續航能力;

根據這些要求,黑鸛級標準將會提高到1萬噸以上;

第三款是新式的導彈驅逐艦:標準排水量2800噸,除擁有蠶式導彈作為進攻武器外,在防空、反潛、護航等任務方面水平較差,不具備綜合能力。霍夫曼認為單獨找導彈驅逐艦過於浪費,認為可以進一步壓縮艦炮數量和噸位,把導彈驅逐艦的標準降低為2000-2400噸級的導彈護衛艦。

除這3種設計外,他又要求盡快設計大型兩棲登陸艦。

在以往常規作戰中,部隊是通過大量的西貝爾登陸艇完成攻擊任務的,由於這是臨時趕工的軍艦,再加上西貝爾級登陸艇上安裝著從謝爾曼坦克上拆下來的炮塔,很快就有了一個新的諢號——4騎士(每一艘西貝爾背後都是4輛謝爾曼的冤魂),但西貝爾的體積畢竟不夠大,戰時為了保證成功率采用多艘並用的方式,下一次戰爭由於涉及不到這麽多人,因此霍夫曼的思路是發展專用型兩棲攻擊登陸艦。

這個思路其實在當初的改造航母歐羅巴上出現過,上面有空中武力,中間可以容納一個裝甲擲彈兵營,但5萬多噸排水量放在兩棲登陸艦上太奢侈了,而且起降固定翼飛機也不是這艘軍艦的任務,所以最新擬定的標準是排水量在1.2萬噸左右,可容納8-10架直升機,另外再搭配一個營的兵力。

當然,在霍夫曼的想法裏,其實兩棲登陸艦還可以造的更大些,比如放到3-4萬噸,可以起飛固定翼飛機,直接就近為登陸部隊提供空中支援,但既然是新事物,他也得有耐心等著摸索一點點成熟起來。

這幾款型號軍艦構成了德國海軍在1946-1952年間主要的建造想法,在海軍這個領域要進行全歐競標是很困難的,最顯著的一點就是模型船沒有說服力,而船舶又不可能像飛機、坦克哪樣先建造原型機、原型車來比拼,所以英、法、德三國只能先蒙頭各自下指標建造,然後等時機合適的時候再考慮一體化,而這也是德國利用這幾年時間盡可能迎頭趕上的最後一個時間窗口。

整整耗費了4小時,龐大的閱兵部隊才完全走完,但所展現的氣勢、裝備卻遠遠超過了這4個小時所能容納的一切。更重要的是,隨著勝利儀式結束,歐洲各國首腦還宣布了歐盟正式建立——成立紀念日就是勝利紀念日的7月15日。

隨即就是依據責任投票權的多少,各國迅速擬定了本國的議員名單並組成歐洲議會,由於霍夫曼的威望和德國的霸主地位,再加上德國本身的優勢票數,他當選為歐盟第一屆主席,得票率將近93%,另外還有6%的選票投給了即將卸任但壓根就沒參與歐盟領袖選舉的貝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