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9章 世界和平(4)

日本裁軍計劃是在堀悌吉強行推動下進行的,先減去了50萬總軍,等德國原子彈爆炸,日本上下意識到堆砌兵力已毫無價值,便又砍掉了50萬總軍,兩輪下來砍掉100萬軍隊。

日美停戰協定公布後,日本為釋放善意,決定再次裁軍100萬。陸軍兵力壓縮到180萬以內,海軍砍去1948年後才能完工的軍艦建造計劃,雲龍級/軸心級將在建設到16艘後停止。東久邇宮稔彥王還在不遺余力地推動寧渝合流與中國關系正常化,預期又可以減少20-30萬軍隊。

整體來說,日本兵力預計將砍去一半,剩余為300萬略多一些。

美國情形比較復雜,美共內戰前麥克阿瑟以整頓為理由,決定先削減50萬陸軍兵力,結果削減還未完成,動蕩就發生了,最後統計的傷亡超過30萬,被卷入的部隊則超過120萬,另外又恢復了25萬亞美利加集團軍的數量。

杜威簽署的裁軍命令是陸軍砍去200萬,海空軍不動,而陸軍裁軍的格局也很有意思:凡被美共滲透過的部隊,不論戰鬥力如何,一律遣散;從德國、日本、英國戰俘營(悲催的美國人在英國還有10多萬俘虜)歸來的軍隊,除軍官外,全部遣散;從夏威夷、澳新贖買回來的軍隊,自願遣散,原封不動的是總統衛隊30萬及李奇微帶領的,在累西腓和隆美爾周旋了1年多的巴西派遣軍。

杜威裁軍的標準很簡單:第一要可靠,第二要能打,兩條不符合任意一條的都可以遣散,這理由強大的讓人無話可說。

美國空軍是削減涉及最少的軍種,只有重型轟炸機和運輸機部隊裁減部分,涉及人數很少。

海軍則重點裁減造艦計劃,為回應日本方面發出的善意,美國同樣決定1948年才能成軍的軍艦取消建造:這樣一來,原定補足8艘的衣阿華級將只有3艘,原定新建8艘的蒙大拿級也只有2艘可完工,後來金上將據理力爭,認為要學習德國搞一艘防空戰列艦進行試驗,杜威便同意再保留一艘蒙大拿級作為防空戰列艦,於是戰列艦領域將是3+2+1,與歐洲基本持平,比日本(3大和+長門+2金剛)略強一些。

航空母艦領域,原定到1948年至少要完成36艘埃塞克斯級,計劃最後完工26艘,護航航母則直接停止建造,因為已太多了——現在不是船不夠,是合格水兵和艦載機飛行員不夠。

有過華盛頓條約裁軍經驗的各國都認為目前保留的艦隊肯定是超標的,必然還會再次削減,但現在保留一些有利於將來再談。還有一點讓陸軍耿耿於懷的是,陸軍經過戰俘營的都被遣散了,但海軍陸戰隊經過戰俘營或者被贖買回來的卻保留了下來。

為拉攏海空軍擁護自己,杜威在授予斯坦因納榮譽五星上將之後又追授“堅貞不屈、與布爾什維克勢不兩立”的阿諾德將軍為空軍五星上將,然後又根據阿諾德的身前的意願,把斯巴茨扶持為空軍司令並晉升上將,而麥克阿瑟支持的肯尼則被杜威趕入了預備役;隨後他又授予剿滅海軍叛亂的金上將、英格拉姆兩人五星上將,逃出參聯會傳令有功並親自追擊叛軍的特納中將被授予海軍上將;足足等待一星期後,他才把另外兩個五星上將頭銜給陸軍,其中一個給了馬歇爾,另一個給了麥克唐納,給馬歇爾沒什麽問題,給麥克唐納打臉打得就比較重——等於總統衛隊一下子出了2個五星上將!

當然陸軍也不全是倒黴蛋,第二次圍剿中打得還算兢兢業業的李奇微憑借這份功勞再加上堅守累西腓一年多的業績,也晉升為陸軍上將,可憐的克拉克本來也有機會摸一摸五星上將的邊,可誰讓他第一次圍剿打輸了呢?不拿掉他總參謀長的職務,杜威還算是手下留情了。

唯一什麽也不動的是從澳大利亞回國的艾克婆婆,既沒有獎勵也沒有訓斥,甚至對他在澳新的表現也一筆帶過,依然讓其當了副總參謀長,搞得後者自己也有些莫名其妙。

在裁軍的同時,關於賠款也在熱議中,施佩爾就向霍夫曼討教:“元首,關於美國賠款的分配和使用,我想聽聽您的建議,這對我們下一階段國際事務談判很有必要。”

理論上對美宣戰的軸心國家其實不少,除德、意、日三大國之外,包括羅馬尼亞、匈牙利、西俄都宣戰過,但目前只有德國和日本拿到了賠款,其他國家一無所獲。從美國的角度來說這當然無可厚非,因為他們感覺自己就和德國、日本在打仗,意大利勉強因為軍艦和艦載機飛行員還有一點微弱的存在感,至於羅馬尼亞、匈牙利、西俄是什麽鬼?美國表示從未交過手,自然也談不上賠款,如果杜威連羅馬尼亞都敢賠款,那他這個總統還有臉見人?

“這些事情還是要讓裏賓特洛甫出面安撫一圈,給錢不可能,但什麽表示都沒有也說不過去……”霍夫曼分析道,“軍隊裁員後,大量武器就空余下來了,雖然很多要移交給未來的歐洲聯合部隊,但並不代表各國就沒有國防力量,所以還是要表示一番。我認為可以安排裝備補償。羅馬尼亞、匈牙利各20億,斯洛伐克、西俄各10億,其他宣戰過的國家每個5億,總數不超過100億馬克的裝備,拿到這批裝備後,他們私下也可調劑余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