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超級炸彈(15)

“斯大林同志,這是我們埋伏在美國情報員發來的最後消息,情報傳遞出以後,這兩位情報員就失去了聯絡,估計已被FBI逮捕了。”經貝利亞之手遞交給斯大林的是關於德國原子彈爆炸成功以及美國重新開啟原子彈生產過程的消息。

這個世界上能清楚知曉曼哈頓工程和橡樹嶺破壞行動的國家不多,美國以外只有兩個國家,一個是德國,一個是東俄。德國是靠了霍夫曼的穿越能力,而東俄才是世界上真正可怕的間諜國家,他們的高級間諜遍布全球,德國、英國、日本、美國都有紅色情報員,雖然數量不像英美這樣龐大,但能量驚人,在某些關鍵領域屢屢發揮重要價值。

曼哈頓計劃就是通過這個渠道泄露給俄國的,甚至在歷史上還泄露了部分圖紙和技術資料——俄國人堅持自己的原子彈是自力更生沒錯,大部分確實是自己搞出來的,但也不能否認間諜情報給予的提示作用,對科學家來說,很多就是一層窗戶紙的作用——有些專家回憶,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通常很快會得到答復。否則就很難解釋美國爆炸原子彈之後僅僅幾年,蘇聯的原子彈就完成了。

PS:至於某些地攤文學說日本歷史上曾撿到過一顆原子彈,最終未爆炸而送給俄國的這種故事,一聽就知道很不靠譜——美國當時一共就3顆原子彈,1顆在試驗場上爆炸,2顆分別賞給了廣島和長崎,哪來第3個未爆炸的產品?退一億步說,如果日本真撿到一顆完好無損的原子彈,以日本仁計劃的研究能力,直接回收並重新利用並不是很困難的事——制約日本的是客觀條件而不是理論構想。

實際上最早俄國啟動原子彈計劃的刺激是從英國傳來的,湯姆遜教授為首的英國鈾委員會工作情況報告落到貝利亞手上,引起了斯大林的極大興趣,在1942年11月,蘇聯國防委員會作出了《關於開采鈾》的決議,責成有色冶金人民委員部在1943年5月1日前要在稀有金屬總局所屬的塔巴沙爾“B”工廠生產出4噸鈾鹽,並要求制訂出年生產能力為10噸鈾鹽的工作計劃,隨後又命令在科學院系統內成立2號實驗室,由物理學教授庫爾恰托夫負責制造實驗用反應堆。

但由於紅軍在戰場的急劇失敗,再加上中亞地盤喪失,這些工作並未實現,甚至連預計要在中亞開采鈾礦的實際行動都沒來得及展開就匆匆忙忙消失了,搬到東俄以後,有關核武器項目雖然力圖重新恢復,但因為德國火箭、噴氣機的巨大威脅,在項目優先度層級上是低於這兩者的,更低於新式重型坦克的資源獲得量,但現在這個情報一出現,整個情況都發生了改變。

“這份情報可以確認是真的麽?如果是真,從情報角度來分析,他會引起什麽樣的形勢變化……貝利亞同志。”

“關於準確性,雖然不敢說100%確定,但即便可以達到80%的可信度,內務部會盡可能通過其他渠道核實,至於影響,我覺得要看原子彈的真實威力到底有多少。我來之前咨詢過幾位專家,他們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

“你說說看。”

“第一種結論是根據理論數字推算的,10公斤鈾-235相當於1600噸TNT(這當然是極大低估了),那一枚常用炸彈可以攜帶200-400公斤鈾炸藥,意味著這枚炸彈的威力可以達到3-6萬噸規模的TNT當量(這個推算居然出入不大),這種炸彈的威力是方面軍級別的,可有效破壞一座中等城市,重創集結起來的方面軍部隊;第二種結論是根據現實制約計算的,專家們認為德國不可能有這麽充裕的資源去提煉鈾元素,因為這種元素在自然界中含量極低,只有千分之幾,提煉十分困難,他們估計一顆炸彈就只有20-40公斤鈾炸藥(這估計比較接近事實),威力在3000-6000噸之間,具備戰術意義,可以有效破壞堅固要塞,對付軍一級部隊(紅軍軍一級編制大概只有3-5萬人),他們認為如果被敵人的戰術空軍或火箭部隊所利用,可以在主要進攻方向上打開一個重點缺口,或者用於登陸作戰……”

貝利亞給出了兩個答案,雖然沒有附上自己的意見,但斯大林是能夠聽明白的:如果是前者,那對東俄來說是個很麻煩的事,因為東俄和澳大利亞一樣,目前也是城市集中型國家,主要人口集中在少數幾個城市中,其余廣袤的領土自然條件惡劣,並不適宜生存;如果是後者,那相對而言威脅不是特別大,現在東西俄漫長的邊境線上只有少數幾個適宜突破的缺口,只要守住了那裏,烏拉爾防線是可以保住的——至於傷亡什麽的暫時就不能計較了。

“不過……”貝利亞話鋒一轉,又說起第二個讓斯大林心驚肉跳的推論,“如果是第二種推斷,我們也許會很快面臨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