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末日審判(12)

“發現大群敵機在東海岸出現!高度9000米,速度500公裏/小時,數量不少於80架……”

聽到北卡州威爾明頓方向雷達站發來的預警報告,坐鎮參聯會的斯帕茨額頭冷汗直冒、心跳不已。得益於上一次空襲紐約的成果,美利堅在東西海岸進行了大範圍國土防禦建設體系,總算是把沿海帶雷達站全部建設完成了,同時還配套建設了大批高射炮陣地,為更好地協調指揮,空軍還緊鑼密鼓地新建了一批區域戰術聯合指揮中心,美其名曰聯合空軍、陸軍、警察和志願防空力量多位一體,但真打起來誰也不知道管用不管用,因為在裏面坐鎮的大多是剛剛軍校畢業沒多久、初出茅廬的指揮官,嚴重缺乏經驗。

而且這些軍官很多人來頭、背景都不小,大都與各種各樣的勢力有千絲萬縷的關系——雖然美國到現在為止沒有公布過整體傷亡和戰損,但不要低估精英人士的能力,他們只要腦子還不傻,從美國不斷潰退的戰線情況、如雪片般發送回國的陣亡通知書上就看出端倪來了,也知道空軍、海軍經常遭遇滅頂之災,他們當然不會白白讓自己的子弟去死,但逃避兵役和履行其他職責會給今後的人生道路留下汙點,因此看上去風險不大、比較安全且相對晉升容易的國土防禦便成了這些官二代、政二代、商二代、富二代的理想選擇。既能鍍金、又能發展人脈關系、還不用傻乎乎沖到一線送死,這種事何樂而不為?

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參聯會軍方高層雖然打仗不太得力,但安排、維護這種事情還是非常得力的,雙方形成了心照不宣的默契,官僚和議員們不太去追究參聯會將軍的責任,即便講到了也是輕描淡寫地說幾句,而後者則負責幫前者把關系網維護好,不能死的人堅決不能死,不能上的人堅決不上——這才是美利堅精英階層的政治正確。

像小羅斯福將軍這種級別的人物陣亡完全是一種意外,而像約翰·肯尼迪這樣背景的人物去戰場上轉了一圈僥幸又撿回一條命的事跡,在精英圈裏完全是鳳毛麟角的舉動,即便分屬兩黨,政治立場截然不同,身為總統且自詡為平民代表的杜威對肯尼迪也很欣賞。

在參聯會看來,討厭的媒體老是有人問美利堅那1000多萬國防力量、1400多億國防預算用到哪去了,這些東西就可以很好地回答他們的問題——光這批新修建的設施、培訓的人員和指揮體系,涉及人員就超過100多萬,而這個數字還遠遠沒到參聯會的心裏上限。

當初德國興建國土防禦體系用了70多萬人,美國國土面積差不多是德國的十幾倍,比整個西歐加起來還大,如果真按照德國標準建設至少要抽調1000萬兵力,這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因此美國本土防禦體系呈現“東西強、南北弱、中間空”的局面,東海岸防禦能力最強,西海岸差一些,北面與加拿大的邊境線以及南面與墨西哥的邊境線就更弱,至於廣袤的,至少占據50%國土面積的中部,除類似橡樹嶺這樣的軍事禁區還有點狀防禦體系外,基本就是不設防。

比起歷史來說,美國的防禦能力已強化了許多——歷史上像紐約這樣的大城市除了長島附近有1-2個雷達站外,根本沒有全面預防空襲的手段,被逼無奈的紐約市政府一方面發動黑手黨監控港口和碼頭,一面動員40萬紐約市民緊盯空中,論防空水平和重慶基本處於一個層次——後者有相對數量不少的地下防空掩體,紐約有相對較多的戰鬥機。

堀悌吉空襲紐約並未給紐約造成特別重大的影響,除自由女神像,其他破壞基本在3-6月內完成了修復,但美國心頭的震撼持續了很久,強化後的國土防禦至少牽制了美國100多萬軍事力量和200多億美元——這比太平洋、大西洋兩支艦隊戰前鼎盛時期擁有的全部主力艦加起來的費用還要高昂得多。

斯帕茨剛剛調集了一些航空力量,準備明天清晨去進攻百慕大上的德軍,沒想到敵人居然不依不饒地繼續跟了過來。

看他神情難受的樣子,克拉克問道:“距離還有多少?”

“距離東海岸還有195公裏。”

“知道他們的目標麽?”

“暫時看不出來!”

“看不出來?”克拉克倒抽一陣冷氣,“那空軍就什麽也不做幹等著?”

麥克阿瑟表態:“他們一定是沖橡樹嶺來的!他們要發起第三輪進攻!”

“這可未必。”斯帕茨搖搖頭,“百慕大距離橡樹嶺的直線距離可是超過了2100公裏!”

特納問道:“德國人沒有這麽遠的飛機?”

“有!但德國人沒這麽遠的戰鬥機!別說德國人沒有,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

“見鬼,誰說一定要戰鬥機伴隨的,難道就不會搞無護航作戰?”特納急道,“我們不也這麽幹過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