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4章 不可能的任務(13)

這批飛行員是大西洋艦隊休養生息8個月才攢下來的,再加上前後兩批從太平洋艦隊抽調的人手——一批最初成軍時由特納主張抽調,另一批是太平洋艦隊覆滅後轉移的飛行員,再加上大西洋艦隊原本剩余的人員和新培養成功的飛行員,以及不擇手段從丘記英國、加拿大政府方面抽調的人員,總算湊足了人手,算是海軍最後的家底。

得益於美國龐大的國力和幾乎無窮無盡的後備人員儲備,這種培訓體系全速運作之下不但規模超過日德兩家總和,且速度也不算慢,基礎打得同樣算是紮實,比起紅軍那些只培訓了二三十個小時的飛行員來,水平是遠遠超過的。如果大家都是零起點開始培養海航飛行員,日德加起來都不是美軍對手。

可問題在於,日德兩家並不是零起點:德國是從空軍中抓優秀苗子進行培養,日本是依靠戰前打下的底子再加實踐中對速成飛行員的培養。雙方不約而同地采用了大量老手搭配新嫩飛行員的套路,有老手帶和沒老手帶的隊伍完全是兩種戰術能力。宛若獅群爭霸,一方大都是幼獅,只有寥寥數頭成年雄獅,一方是大量成年雄獅帶部分幼獅,前者的幼獅在戰鬥中大量陣亡,後者的幼獅不但保存下來還接收了難得的戰爭洗禮,成效當然非同一般。

假如雙方地位互換,讓日、德遭遇美國身上的多次大失血,現在只怕老早拉不出隊伍了。

804架雖然不是滿編,但絕對不算少,為抽調人手,連當初海軍制定的5級遞補制現在都顧不上了——扒拉到盤裏都是菜,據說現在諾福克海軍基地趴窩著好幾艘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不是艦艇有問題、是人有問題,熟練水兵到飛行員都很難全面滿足戰事需求。

即便如此龐大的數字,在先後派出4輪攻擊波以後,整支大西洋的防禦力量只剩下146架戰鬥機,現在米切爾只能指望著這100多架飛機能多阻攔、殺傷德軍進攻機群一些了。

金上將、特納、米切爾都對海軍局面知根知底,拼命想拖延投入決戰的時間,但軸心步步緊逼,政治壓力一天比一天大,面對南美全局敗壞、中美和加勒比海幾乎崩盤的局面,海軍在煎熬幾個月後終於決心不再等待,死活拉出來打。而德軍分艦隊占領百慕大則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宣告等待戰術的失效,因為等待似乎也沒太多用處,日德也在拼命造艦,特別是軸心級建造消息的散布更讓美國感到膽戰心驚——與安定下來的歐洲拼造艦,美國還能勉強對抗,但如果再加上日本,那實在拼不起。因為這等於戰前海軍世界第1的美國要和戰前海軍世界第2-6位的海軍強國聯合起來後的力量扳手腕,這種殘酷現實給了美國沉甸甸的壓力。

在戰場上,具體感受到這種沉甸甸壓力的就是米切爾和休伊特等人了,即便艦隊部署了這麽多飛機前出攔截,收效也不是特別明顯,大量德軍攻擊群依然浩浩蕩蕩沖擊過來,第一個目標就是艦隊左翼。

進攻從俄克拉何馬城號輕巡洋艦(克利夫蘭級)開始——敏銳的德軍指揮官捕捉到那裏在不斷騰起煙霧,這一團又一團煙霧是前次攻擊中尚普蘭湖號航空母艦散發出來的,吃到3顆400公斤炸彈的這艘航母雖然整體戰損已被控制住,但散發出的黑煙卻無時無刻提醒著其他人該艦有傷在身。這一團又一團黑煙是如此紮眼,以至於早早就被空中的德軍飛機鎖定。

為保護非常寶貴的艦隊航母,米切爾擺出了輪形防空陣,鑒於本方航母數量較多,這次的輪形在標準輪形防空陣基礎上進行了改良,中間是兩個半圓聯系在一起——即所謂的雙環輪形防空陣。米切爾不僅在外圍貼身安排了驅逐艦,還在內圈安排了輕巡洋艦和戰列艦對航空母艦予以近距離保護。

面對熾烈而密集的美軍防空火力,9架Ju-298轟炸機俯沖直下,率先發起進攻;與此同時,30余架攜帶魚雷的攻擊機也從各個方面撲過去發射魚雷——他們的目標不是要命中哪一艘軍艦,只要打亂整個輪形防空陣陣型就成功了。

3分鐘之內,俄克拉何馬城號輕巡洋艦吃到了8顆炸彈,其中2顆還是幹脆利落的兩連擊,這樣密集的殺傷讓這艘不過1.2萬噸排水量的輕巡洋艦支撐不住,開始緩緩下沉。

這艘輕巡洋艦一沉,尚普蘭湖號航空母艦就立即暴露在德軍視野裏,6架攜帶魚雷的Ju-298展開扇形齊射,前次受傷、速度已降到不過22節的航母拼命規避,但最後只逃脫了5枚,其中一枚魚雷結結實實紮在艦尾部,轟隆一聲巨響後,這艘航母尾部結構被炸爛,甚至連一側舵機也被破壞,情不自禁地在海面上打起轉來。

在空中指揮的威廉上校點點頭,不再管嚴重受創的尚普蘭湖號,下令將進攻矛頭對準該艦右翼的阿拉斯加號。在剛才的進攻中,阿拉斯加投射出熾烈的防空火力,這讓他感到很吃驚,面對這艘新型的大型防空戰列艦(他不知道美軍的定位是戰巡),他不敢怠慢,直接上了6個機組共18架俯沖轟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