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6章 最危險的男人(1)

1945年1月27日入夜時分,在冰冷的北海雨夜中,2艘XXIII級潛艇悄悄駛出基爾港,開始向大西洋深處進發,潛艇上滿載以斯科尓茲內為首的,全部德國特種部隊精英共36人!

此時此刻,全歐政治目光都聚焦在同時進行的三場公民投票上:北愛爾蘭公投、冰島公投、丹麥公投。

投票時間還剩最後一天,但速度最快的冰島公投已統計了85%選票,在前期“工作”基礎上,贊成取消獨立、成為德意志冰島省的票數已超過了70%,這意味著哪怕最後投票的全是反對票也不可能阻撓法案通過,冰島毫無懸念地成為第三帝國的一部分。

其他兩場公投還在膠著中,北愛爾蘭統計了近一半選票,贊成與愛爾蘭合並的票數不過51%,贊同繼續與大不列顛保持同一個整體的倒有47%,另外2%是棄權票;丹麥統計了三分之一選票,贊同成為德意志北方省的選票大概為53%,反對的46%,還有1%棄權票——沒有敢說勝券在握的。

這三場投票一共引入了歐洲24國觀察員,涉及的英、德、愛爾蘭等國都接受了觀察員監督,雖然24國大部分都是軸心盟國,基本上對德國與丹麥、冰島合並持贊同態度,但至少形象上還要維持體面——德國能搞些小動作,卻不能太讓國際輿論下不了台。

至於軍事觀察家們則把目光投向了加勒比海戰事:軸心主力艦隊抵達圭亞那後,並未如美國預料一般地直接發動對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進攻或對其他地區的進攻,反而開始從容不迫地釋放兵力:人數將近5000的大不列顛部隊,人數超過4000的法蘭西軍隊,人數近1500的荷蘭軍隊下船並分撥駐守,隨即舉行了盛大的典禮。

這是德國履行承諾,將自己在前不久占領的法屬、英屬、荷屬圭亞那分別交給三國的舉動,標志著歐洲列強壓縮流亡政府生存空間,恢復對加勒比海行使權力的開始,也是德國作為軸心盟主、歐洲霸主必不可少的一環——看到沒有,這些地盤以後我罩著了!

期間一直風平浪靜,除幾架不識趣的美軍轟炸機前來襲擾一番外,其余各方向美軍都在緊急加強防禦,力圖以步步抵抗、徐徐遲滯來削弱軸心。整套美國作戰思路如果講給小澤聽,他一定啞然失笑——這不是日本海軍苦心謀劃20年,結果一事無成的九段漸減邀擊決戰美國版麽?

所有人都知道表面平靜之下蘊藏著怒濤,但只有極少數人知道,怒濤下面潛伏著更深、更徹底的怒火。

杜勒斯強勢求和的行動雖得到了德國“熱切”回應,甚至在個別領域取得了一致意見,但雙方根深蒂固的分歧和沖突反而進一步強化,杜勒斯主張“以中美換南美”、“尊重原勢力”論點雖在表面上部分契合了德方意見,卻引發了其他思考,他強調美國可同意戰前在加勒比海有勢力和領地的英、法、荷恢復統治,但不同意德意把手伸進加勒比海的觀點刺激了霍夫曼敏感的神經。

在霍夫曼看來,這是美國試圖分裂、瓦解歐洲陣營的先兆,杜勒斯以承認英、法、荷傳統利益為代價,試圖對軸心陣營拉一派打一派,這是德國斷然不會容忍的,為什麽他強調恢復英、法、荷在加勒比海的統治?不是德國認為他們可憐而同情他們,而是需要他們站在德國一方與美國對抗,如果德國幫英、法、荷恢復舊有勢力範圍而置自身與最親密的戰友意大利的利益於不顧,將來如何服眾?

雖然美國同意用南美利益和經濟利益來補償德意,但南美除圭亞那外,現在基本或即將落入德國掌控,美國承認與否都不會改變現實,至於那區區幾百億美元,霍夫曼也沒放在眼裏——德國不是日本,還沒窮到見幾百億美元就挪不動腳的份上,光是已初見雛形的石油馬克將來就是德國金融霸權的一部分,豈是區區幾百億美元就可以收買的?

這裏出現一個悖論:美國願意花幾百億收買德國,卻不願意花同樣錢收買日本,結果前者看不上,後者看得上卻拿不到。

在探明杜勒斯來意後,霍夫曼得出兩個結論:

其一,這基本是美國新政府的原則立場,除非戰場形勢有大變動,否則美國政府口徑不會變;

其二,美國政府有充分底氣,能給予這份底氣的,不外乎“曼哈頓計劃”或船台上瘋狂建造的埃塞克斯級,也可能兼而有之——這一點霍夫曼猜得不錯。

這兩個結論是杜威和杜勒斯深入商議並反復醞釀和討論後的底線,但有一點是霍夫曼沒料到的:美國政府尤其是高層因為平民“贖買”行動,已在心理上做好了暫時“丟失”夏威夷群島的準備,認為這個失敗不會導致政府垮台,反而會激起民眾更大、更強烈的反彈,更有利於持久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