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章 背鍋俠杜威(2)

刺殺新聞,在發酵了一個星期後開始逐漸淡化,但夏威夷群島的戰爭形勢卻日益緊張:

在拉奈島、莫洛凱島先後淪陷,毛伊島遭遇日軍進攻時,參聯會顯然更關注危如累卵的夏威夷戰場情況,德軍威脅要增兵30萬早在他們預料中,至於4000輛坦克、5000架飛機的數字,聽聽笑笑就可以了,德軍如果真動用這麽多武器裝備,光後勤就能壓死德國人!

從德國實際情況來看,動用全部戰爭資源支持對美戰爭顯然是句假話,就在戈培爾講話完成後第三天,施佩爾秉承霍夫曼的意思,解除部分軍用品三班制作業,把空余電力釋放給超級炸彈項目使用,進一步加快項目步伐。同時又啟動大量民用工業生產,當初生產各類炮彈箱的家具廠現在接到指令可以恢復家具生產了;各類鋼鐵廠也接到指令加大建築用鋼材的生產,一直為修築工事使用的水泥廠和鋼筋混凝土也逐步轉向民用。

參聯會有一點猜對了,所謂派遣30萬大軍的論調完全是放出去恐嚇美國人的,霍夫曼早就給南美戰場畫過一條紅線——絕不允許超過30萬作戰部隊(包括陸空軍全部在內),其中隆美爾直轄部隊只給12萬(不含空軍和後勤),之所以定12萬這個數字,倒不是德國抽不出兵力,而是進行多方分析和計算得出的結論。

首先在霍夫曼看來,隆美爾帶這點兵力夠用了,他能帶著10萬左右集團軍打出30萬兵力的效果來,真給30萬兵力也就是這樣了,而陸軍總參謀部精心計算的結果是隆美爾元帥帶12萬兵力時戰果最好、收益比最高——北非戰場、中東奔襲戰、中亞突襲戰、冰島戰役基本都是這數字左右的兵力,昆古尼爾計劃則是12萬的一半,搞得現在隆美爾自己也對12萬這個數字疑神疑鬼。

其次保證12萬左右部隊供應補給源源不斷也是德軍目前所能維系的日常調度。由於1943型、1944型部隊的不斷編組,德軍現在對後勤需求也大幅度增加,同樣是12萬部隊,當初隆美爾在北非帶12萬人和現在帶12萬人的物資需求完全是天壤之別,根本不可同日而語。霍夫曼只向隆美爾承諾一點:這12萬軍隊後續補給和人員補充一定會足額、按時送到——對在北非吃過補給不力苦頭的隆美爾來說,這是最大的支援和肯定,遠比多幾萬軍隊重要的多。

最後從南美的實際戰場情況看,由於會引入歐洲駐守力量,將來圭亞那一線就不需要駐軍,這樣一來作戰空間不會太大,有12萬精銳野戰軍團足夠了,至於派遣占領軍,維持治安都不是隆美爾的任務,他也幹不好這個。

當然30萬大軍的總數還是會派遣,只是不直接使用在同一戰場:南非戰役結束後,根據日德協商結果,德軍將正式派兵入駐新幾內亞島並修建有關潛艇基地——該領地初期要占用6-8萬兵力,並在未來擴充至10萬以上,日軍騰出來的兵力將壓向夏威夷島一線;另外的剩余運力是要把復員回來的老兵及其家庭安排到美洲共和國去,這部分部隊將交由保盧斯統帥。

根據計劃,美洲共和國在5年內要完成移民至少200萬的雄偉目標,第一波就是把老兵及其家庭轉移過去。他們將會根據戰功不同分配土地,相應石油基金份額就取消,這不能說他們短視,不懂金融產品厲害,對基層普通平民來說,看不見摸不著的石油基金份額哪有捏在手裏的農田好?

實踐國社主義理想的美洲共和國還趁勢推出軍功農田基本優待政策——5年內不征稅,另3年享受免稅一半待遇,簡稱“5免3減半”,對元首當年在競選時許下的諾言進行了生動注腳,頗有打造“國家社會主義樣板田”的雄心壯志,同時德國政府還與他們簽署了農產品包銷協議——如優待年限內產品不能在南美市場就地銷售,全部都由德國政府統一按保護價收購。

在此前提下,德國政府新設移民部,統籌向美洲、非洲共和國、亞洲領地、東西非殖民地的移民事宜,軍備部副部長、托特組織頭頭米爾希元帥兼任移民部部長,以德國人特有的精細勁展開定居點建設。

工業資本家們則賒銷給移民大軍一批工具和設施,每個定居點安排300-500戶不等的居民家庭,暫時實行半軍事化管理,他們先分配土地、明確權屬、建立住房和公共設施,然後從正式進行耕種和生活。軍方也為移民出了很大力氣,根據霍夫曼的建議搭配了大量過時坦克——裝上農業機械就是上好的現代化農機,平時還能充當軍品。

對老兵們來說,開坦克耕地和播種雖然是門新學問,但掌握起來並不困難,甚至和在戰場一般自如,這有助於他們適應節奏轉型——驟然從炮火連天的戰場退下來過安逸日子很多人是要發瘋的,現在這樣能摸到坦克,還能擁有槍支(德國本土禁槍,美洲共和國不禁槍)的生活讓他們感到很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