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4章 在大不列顛(4)

對胡佛在戰爭期間借“忠誠法案”這件事搞風搞雨,杜威是相當不滿意的,曾一度想過撤掉胡佛的職務,但很快他就改變了主意——在私下征求意見時,不但沒人敢接手胡佛空余的位置,他多年的密友、政治上的親信都向他反映不要“妄動”。

他不相信這些人都支持胡佛,唯一能解釋的原因是胡佛手上有令他們害怕的東西,杜威相信,胡佛手上一定也有自己的黑材料,說不定還不少——畢竟當初羅斯福、杜魯門為了贏得大選做了很多“準備”,雖然他不覺得自己的黑材料有多少可怕,但為了以防萬一,還是決定暫時忍下這口氣。

不過多諾萬的效忠讓他看到了一些希望,於是他順水推舟地解散了戰略情報局,專門設立中央情報局,根據定義,中央情報局的職責是收集和分析關於國外政府、軍隊、各類組織(包括公司和非法人組織)、個人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社會等方面的情報,協調其它國內情報機構活動。換而言之,中央情報局和聯邦調查局的職權是分得很清楚的:前者主要是對外,後者主要是對內。

於是中央情報局就比歷史提前了幾年於1944年正式誕生了。雖然CIA(中央情報局)比起權勢熏天的FBI(聯邦調查局)無論規模、力量和滲透性都差得遠,但至少算平起平坐的機構,隱含了杜威希望利用CIA制衡FBI的要求。

胡佛對這個安排最終表示接受並退了一步——他也不想把杜威逼到墻角裏。

對元首訪英這件事,多諾萬是完全知情的,他贊同展開行動的出發點是希望能在英國掀起抗議浪潮,讓元首和黑貓都下不了台,使英德和解、歐洲聯盟無限期延長,破壞德國的政治和戰略部署,為美國今後贏得回旋余地,這才是他的想法和使命所在。至於暗殺元首,在德國即將全面勝利的當口完全沒有必要——固然,元首目前沒有指定繼承人,一旦身亡立即會在國社高層展開激烈的爭奪,但反過來這種混亂會對美國造成不可估量的打擊。

眾所周知元首曾指定過兩個接班人,一個是當時身為副元首的赫斯——隨著他駕機去英國後,該地位已被剝奪,現在赫斯雖然還算高層,但已不算是最核心的高層;另一個是身為帝國元帥的戈林——隨著戈胖子被打為叛國集團首腦,這地位也消失了。

現在國社公認的在元首之下是四巨頭或五巨頭,說四巨頭時指施佩爾、希姆萊、鮑曼和戈培爾,說五巨頭需要再加一個裏賓特洛甫。各國觀察家都在猜測誰是最有可能繼承元首位置的接班人,一般認為四巨頭均有可能——或許戈培爾可能性最小,但不管誰上台,戈培爾都會是二把手,所以誰能得到戈培爾的鼎力支持,誰就會在這場爭奪戰中占得先機。

多諾萬認為元首雖然咄咄逼人,但本質上還算克制,已打算見好就收,否則就難以解釋他對蘇聯、對法、對英關系上采取的策略——沒有意識形態殺戮到底的沖動,只有老練政治家的妥協和布置,如果在大戰僵持時拿掉元首,說不定還會引起德國局面混亂,現在德國獲勝可能性已高達90%以上,再搞掉元首,除了出口氣以外,一定會刺激得德國上下發狂——這可是有將近800萬武裝到牙齒的軍隊、擁有近1億人口、掌握尖端科技、經受5年戰爭的世界性大國。

現在美軍連在南美的區區幾十萬德軍,上千架飛機都對付不了,萬一真出現這種局面,那中美洲、墨西哥可就都保不住了,為加強對國內的號召力,四巨頭肯定會一個比一個嚴厲、一個比一個激進,誰都想在“為元首報仇”這件事上占據大義名分,甚至會不惜一切代價援助日本共同夾擊美國本土。

特別是現在美國還盼著和德國和談,希望用些惡心但不致命的手段迫使德國在談判桌上讓步,如果刺殺元首,那就是打算不死不休打到底了——這會是相當慘烈的前景。用多死傷上千萬美國人民的性命卻獲取暗殺元首這樣的“成功”,多諾萬才不會幹這種蠢事。

但對於丘吉爾來說,刺殺元首的意義就大不一樣。

丘記政府原本滿懷希望認為英國會出現混亂局面,特別是艾德禮政府答應停戰合約後會激起不列顛民眾的反抗。但幾個月過去,加拿大方面愕然發現英國社會迅速歸於平靜,無論是戰艦還是裝備移交,無論是軍隊裁撤和德軍進駐,英國民眾都默默接受了,沒有引發劇烈震蕩。實際上也是丘吉爾多想了——當初美國人不也派了10多萬大軍入駐,而且美國大兵的表現可比德國人差得多,至少德國人不會去死纏爛打英國女性,更不會酗酒滋事。德國人是高冷和孤傲的,雖然這種高傲令人看得有些不太舒服,但比起一堆地痞流氓似的美國兵,保守的英國人民寧可和一批高傲的人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