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章 天翻地覆的12月(15)

南線戰役和雷神之錘集團軍的精良裝備給紅軍沖擊很大,不過有一點他們是確信的:自己和德國人在坦克領域一樣都是在玩“中重結合”、“高低搭配”套路,這說明發展路線是正確的——不管什麽時候,路線正確總是壓倒一切的評價標準,比什麽都要緊!

無疑給了東俄坦克工業不小底氣,再加上美國向紅軍求援並要去了IS-1樣車和全套圖紙,還在M-26坦克上嫁接使用的消息更堅定了他們的信心——如果這個世界上坦克搞得最好的是德國人,那第二名一定是蘇維埃。

對下一階段的戰略形勢,政治局已多次開會研究討論,大家基本贊同斯大林老爹的判斷:德國當前的戰略重心是分裂蘇聯、鞏固歐洲聯盟、壓制美國,在這幾個目標達成前,德國不會再向蘇維埃進攻,甚至還反對日本或西俄的進攻——這會破壞德國的戰略部署。因此,實現3-5年,甚至8-10年的短期和平是有可能的。蘇維維當前最兇惡的敵人固然是德國,但真正具有現實威脅的只有日本和西俄,所以軍事準備依然必不可少,甚至要把軍事力量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地步,搞“先軍政治”。

具體到坦克領域,現在蘇維埃面臨全線被壓制的不利狀態:中型坦克中的T-43/85打不過豹式;重型坦克中的IS-1/2又打不過虎式/虎2,急需破題。

主管坦克工業的人民委員馬雷舍夫匯報道:“從近期戰爭情況來看,我們認為坦克時代並沒真正過去,恰恰相反,未來對坦克的需求會更趨向於全面和高性能。當然依靠數量取勝的時代已過去了,現在是質量和性能第一的時代。”

馬雷舍夫的話當然迎合了上意:現在東俄工業產能低、基礎條件差、人口少、軍隊數量也少,再玩坦克海力不從心,不過搞一些少而精的裝備還是能辦到的——畢竟東俄不用將鋼鐵用在海軍上,短時期內不打仗,有幾百萬噸也夠用了,新的鋼鐵廠正在如火如荼地新建,原有鋼鐵廠也在將從西面搬遷的工業設備用於擴建、翻新,他相信能完成當年“產量翻番”的宏偉目標。

華西列夫斯基代表總參謀部補充道:“陸戰還是要依靠裝甲力量解決問題,德軍閃電戰2.0的威力只是打敗了試圖依靠防線層層扼守的盟軍部隊,在貫穿防線後,真正形成戰場威懾的依然是地面傳統部隊,他們最終分割包圍並消滅了對手。當然,這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發展空地一體的力量,後者是如虎添翼的力量倍增器,裝甲、步兵、炮兵力量是根本!”

“新的T-44坦克,我們考慮進行修改後安裝100mm的坦克炮——這不僅能壓制德軍豹式坦克的火力,而且對其虎式也有較強的實戰和破壞作用。”

從整體來看,T-44確實非常精良,繼承了T-34系列整體外形低矮、內部布置緊湊、擁有大傾角車體首上甲板、動力一傳動裝置後置和克裏斯蒂式大直徑負重輪等特點,同時在發動機橫向布置、扭杆彈簧懸掛裝置和車體側面垂直裝甲板方面進行了大量創新——這些創新其實早就探索出來,本可以用在T-34的改進上,但因為戰事緊張且要保證前線數量,所以一直不采用,現在完全都可以用上了。

與歷史不同的是,由於虎豹的突出威脅,T-44在設計過程中就推翻了85mm坦克炮主設計,上來采用100mm坦克炮——雖然122mm口徑似乎更大、更具有威力,但實際由於彈藥分裝導致射速降低使威脅大打折扣。

整車戰鬥全重為33.5噸,乘員依然為4人(車長、炮長、駕駛員和裝填手),發動機和傳動系統和原有體系一脈相承。

由於采用新坦克炮,第一百零八設計局將T-44坦克炮塔直徑增大到1700mm,並設計了新型鑄造炮塔,頂部裝有12.7mm高射機槍,車體側面裝6mm厚的側裙板,試驗中發現操炮困難,又研制了新炮塔,將炮塔座圈直徑進一步擴大到1825mm,這才使得新炮塔比較好用。

基於T-44的技術儲備和其他改進建議,還在醞釀下一代主力中型坦克——T-54的設計。

如果讓霍夫曼來評價,他一定會感慨時代力量的強大:T-43/85是德軍坦克沖擊後第一種產物,T-44/100現在看來是第二種,這款坦克除人機功效和生產通用性外,在攻防兩端已壓倒了初級版豹式。

不過德國設計師也沒閑著,利用虎2的研發成果迅速推出了豹2:使用735匹馬力的邁巴赫HL230 P30發動機,裝備88/L71坦克炮,將正面裝甲加厚到100mm,其他各面裝甲也不同程度加以提高,改進後豹2重量從38噸上升到42噸,大多數人認為如果綜合考慮火力、防禦、機動性能的平衡和全面,豹2綜合實力已壓倒虎式,且豹2生產速度可達500輛/月以上。

霍夫曼同意了這個請求,決定從1945年3月起,在關閉4號坦克生產線基礎上,將豹式全線轉產豹2(此前虎式早已全部轉產虎2、虎3),手頭虎式可向各軸心盟國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