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章 天翻地覆的12月(8)

至於驅逐艦,倒一直都在大型化:一戰時驅逐艦主流噸位只有1000噸出頭,間戰時期擴大到1500噸,現在2500噸已成為驅逐艦標配,法國空想級、德國刺猬級、美國基林級驅逐艦標準排水量都超過該數。傳統海軍過3000噸就可以劃入巡洋艦範疇,現在哪還有人玩5000噸以下的輕巡洋艦?

霍夫曼創意很新,不過要先試驗,至少概括得內容不是沒有道理,設計師們只好收起“萬噸防空巡洋艦”的無限膨脹理想,去踏踏實實研究“多功能未來驅逐艦”。

海軍連著兩輪設計意圖被打回,海軍實際當家人鄧尼茨元帥也急得冒火,不過他知道光急是沒用的,必須有穩重、妥善、可靠的建設思路作為保障,元首已明確規定海軍要有大發展,要擴編、擴軍艦、擴基地,一旦走岔路,輕則損失浪費,重則斷送海軍,所以不可能不慎重。

唯一讓霍夫曼感到欣慰的是,23型潛艇在有條不紊地建造和改進,30型超級潛艇有望4月份完工首艦,他對此表示很滿意——德國在潛艇領域還是獨步天下。

與海軍軍備會議不同,下午的裝甲裝備會議總算讓霍夫曼舒了口氣:專家們匯報說復合裝甲初見眉目,並把靶場試驗結果明明白白展現出來。

作為世界第一陸軍強國,德國在坦克領域一直引領時代潮流,同時也是緊迫感最深的國家。即便以虎2、虎3和豹式為代表的主流兵器對其他各國裝備擁有顯著優勢,依然不放棄下一代坦克研發進度。根據最初規劃,E-45項目到1946年要造出樣車,但霍夫曼提出新一代主戰坦克不再區分重型、中型,要融重型坦克防禦+火力水平及中型坦克的機動能力與生產成本於一體,這個要求一直達不到,急得軍備部老爺們個個吃不好、睡不香——軍艦落後點無所謂,反正德國向來不以海軍立國,坦克落後那才要命,等於是被人把刀架在脖子上,旦夕覆滅。

好不容易盼到邁巴赫公司把850匹馬力的HL245發動機搞了出來,雖然成熟性問題不小,但至少隨著逐步改良,問題總會解決,這樣一來機動性指標初步得到解決,現在的問題是裝甲和火炮。

火炮其實霍夫曼心目中已選型選好了,就是L7,但他沒法將這條說出口,因為L7還躺在英國人實驗室裏只是個設計圖,至少要到明年年末才有希望,不過火炮問題在諸多問題中麻煩最小,用德國128mm其實也可以——大不了將E-45重新變回E-50,這點噸位損失還在能承受的範圍裏。

最關鍵還是復合裝甲,他從穿越後就給設計師們洗腦,強調指出復合裝甲不是找出同厚度狀態下防禦能力最強的材料,而是找出同等重量下防禦能力最強的材料。一次、兩次大家還茫然,說多了設計師們終於恍然大悟,可憐他們一開始只在新合金、稀有合金等傳統領域團團打轉,總想著用什麽罕見配方將目前表面強化、鎳鉻合金裝甲再強化一下,哪裏去想其他歪門邪道?

直到試驗陶瓷、玻璃纖維後,德國對復合裝甲的探索才算摸對了門,發現玻璃纖維效果更好,同厚度玻璃纖維板抗彈能力不及同厚度裝甲鋼,但同重量玻璃纖維板其抗彈能力卻超過同重量裝甲鋼——限制坦克機動能力的關鍵是重量功率比而不是厚度重量比。

隨著這層窗戶紙捅破,後續事就好辦了。

設計師們這次拿出來的圖紙更接近於E-50,使用128mm坦克炮,防禦能力和虎3不相上下,體積稍大一圈,使用復合裝甲後使重量從虎3的58噸削減到52噸出頭。

由於動力系統升級,這次設計師們進行大膽創新,拋棄了德系坦克交錯重疊負重輪這一傳家寶,將行走裝置變更為每側7個負重輪、7根扭杆彈簧、5個液壓減振器、4個托帶輪、1個帶履帶調節器的前置誘導輪、1個後置主動輪和1條履帶的布置。

看到霍夫曼在研究造型,施佩爾特意指出:“這是萊茵鋼鐵、萊茵金屬、亨舍爾、保時捷、邁巴赫和陸軍武器設計總局經多方探討後形成的一致想法,大家認為如果要在保持防禦能力前提下壓縮重量,就不能再用交錯負重輪而應用更新的底盤及行走系統……”

霍夫曼從這份圖紙上讀出了歷史上完成於60年代的豹1坦克的部分設計氣息,不過現在離豹1還有點差距,更像是虎3和豹1融合的過渡體,與歷史上E-50設計差異比較大。

“我看可以,只要能保持合理的行走裝置,不一定要使用交錯負重輪設計,我沒少聽前線將領抱怨為伺候這套交錯負重輪,維修部隊每天都忙到深夜,要不是我軍一直牢牢掌握戰場主動權,情況不容樂觀。”霍夫曼先充分肯定了創新,同時提出,“你們步子還是要大膽一點,類似雙向穩定、紅外系統、微型雷達告警裝置等都可以大膽放進去,不要顧慮成本上升,今後坦克不可能再年產量過萬了,單價貴點可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