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1章 閃電戰2.0(9)

第一天戰報給了霍夫曼極大信心,他對眾人解釋道:“為什麽我始終強調快速反應部隊?是因為在今後的戰爭中,時間的價值會越來越突出。如果大家對於歷史還有印象的話,就知道軍隊組織和動員越來越快:上次大戰時,我們在西線和法國人已開打了6星期,都快打到巴黎,俄國人在東線還慢慢吞吞地沒有完全展開,同樣是6個星期,這次我們已打敗了法國……假設過20年再打一次,說不定10天都不用就能分出勝負。”

眾人雖對持續加速表示認可,但不信今後打法國10天可以分出勝負——法國可不是南非!古德裏安現在用閃電戰2.0對付南非盟軍用10-15天,對付法國絕對需耗費更多時間。

“不信?”霍夫曼笑了起來,“未來常規戰爭或許將這樣開局:第一個小時,數千發導彈直撲法國境內各重要目標,使用飽和攻擊進行覆蓋打擊,5分鐘內,法國各大機場、運輸節點、雷達網、要害目標全部癱瘓;與此同時,空軍出動高性能噴氣機,幹掉對手在緊急狀態下起飛的飛機,奪取絕對制空權,出動對地攻擊機投擲精確制導炸彈,對所有次一級戰術目標進行打擊;隨後我軍空降巴黎,直接斬首法國元首——這時候法國人連部隊都沒集結起來呢。

整個過程中,特種作戰部隊、電子信息部隊發動同步突襲,癱瘓法國電力網、通訊網、數據鏈交換與指揮網。

第二天,陸軍直升機集群掩護裝甲部隊開進,大量裝甲擲彈兵通過飛機空投——現在飛機只能空投輕步兵,今後可空投步兵戰車、火炮甚至輕型坦克,直接實現裝甲集群敵後部署推進並分割包圍敵軍;第三天,大型運輸機執行機降,快速投放剩余兵力……

所謂快速縱隊,不光是指行軍要快,而是指所有信息收集、情報判斷、攻擊節奏與指揮路徑要快——今後要將數據鏈配備到一線班排級手中……”

“這……數據鏈是什麽東西?”約德爾艱難地重復著霍夫曼口中的新名詞,問道,“目標指示系統?”

“目標指示是其中一方面,但更多是對戰場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傳輸與反饋。打個比方,步兵推進中發現敵人炮兵陣地難以依靠自身力量摧毀,需調用空軍或後方遠程炮火支援,怎麽辦?”

“遠程炮火至少要師一級才能動用,空軍只能依靠電報和對空聯絡板進行指示調度。”約德爾介紹了當下的地空協同。

霍夫曼笑笑:“假設步兵手上有一台儀器,可以在上面標注敵人的方位、火力強度、分布方向及需要的支援,然後通過加密信息通道直接傳輸到空中飛機,你們認為怎麽樣?”

“這就等於這個步兵排隨身帶著空軍部隊了!”

約德爾困惑地搖頭:“如果這個排也呼叫,那個排也呼叫,空軍會分不清哪個才是主要目標,然後就無所適從……”

“就需要計算機進行快速判斷,A排、B排、C排都通過儀器傳送了指令,可能A與C的目標與任務要求重疊,B卻不同,計算機就相應判斷出哪個請求具有更高緊迫性,後方指揮部裏根據前線部隊定位與要求直接進行最後取舍,效率會高得多。”

這一點凱特爾和約德爾都是相信的:當下高級將領依靠前線部隊的情況報告並由參謀們在沙盤上形成兵力和戰役推進態勢圖,然後依靠新態勢進行下一步作戰決策,如果這些戰況報告能實現實時傳遞,那指揮起來就容易得多。

“你們想想吧,未來如果一方能夠自如地傳遞信息,另一方卻束手束腳、對戰況茫然不知所措,就算軍隊更多又有什麽用?技術裝備水平越低,對數量要求越高,裝備水平越高,對數量要求將極大降低——這次世界大戰,無論我們還是美國,打仗使用飛機每年是以萬為單位進行消耗的,在將來,恐怕擁有1-2千架高性能飛機就足以稱得上世界大國了。

故而,快速縱隊人數不用很多——多不僅臃腫且難以供養,但戰鬥力會非常強悍,像西歐這種地方,初期有20-25萬兵力,後期有15-20萬兵力比目前百萬級別的集團軍群還厲害,足夠迅速推平一個中等水平的國家。”霍夫曼調侃道,“或許這個國家的民眾剛剛才反應過來,戰爭已經結束了……”

當霍夫曼侃侃而談未來戰爭設想,引導閃電戰3.0設計時,古德裏安和保盧斯正連夜勘察閃電戰2.0效果。

第一天出擊,德軍不僅打垮,而且成功打傻了對手,以至於戰況出乎意料地順利,用左翼集群指揮官迪特裏希抱怨的話說,“裝甲兵似乎可有可無了!”

幾個裝備一流的黨衛軍裝甲師,幾乎沒遇到有力抵抗便順利推進,甚至連預想中大規模坦克戰也沒發生,好不容易聚集起來的美軍坦克被德軍對地攻擊機和直升機們打了個人仰馬翻,一天下來總共摧毀了279輛盟軍坦克,死在攻擊機和直升機之下高達180余輛,被自行火炮和遠程火炮幹翻的有30多輛,只有60多輛坦克戰果是裝甲車輛擊毀的——這點可憐的戰果要由上千輛虎2、虎3、豹式和幾百輛坦殲來瓜分,確實有點狼多肉少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