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7章 捷號作戰(17)

在1938年德國發現核裂變現象後,日本學界同樣注意到這一劃時代的信息,著名物理學家仁科芳雄在1939年提出將新發現進行軍事應用的可能性。次年,日本陸軍經研究認為制造原子彈切實可行,東條英機於1941年5月批準陸航遞交的“制造鈾彈報告”,指派仁科芳雄帶100多名學者進行研究,該計劃以仁科芳雄名字的第一個字命名,稱“仁計劃”。

日本海軍不甘示弱,1942年也實施核開發項目,並以“原子裂變”英文單詞“fission”首字母命名,稱“F計劃”,由京都帝國大學提供支持,負責人是物理學家荒勝文策。

1943年,仁科芳雄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研究,但日本缺乏實驗需要的鈾原料,便在本土、朝鮮、滿洲各地尋找鈾礦,又向德國尋求幫助。德國對此不能明顯拒絕,否則就是告訴日本自己在開發原子彈並反對日本研制——這會影響日德合作,但霍夫曼也不想加快日本的研發進度,便采取了折中辦法,告訴日方歐洲鈾礦石不多,德國已拿來自己研究,目前比屬剛果有鈾礦石,對其他國家德國嚴格限制輸出,日本作為盟友不在此列,不過沒有現貨,要等幾個月才能提供給日本,不過價格索取倒不貴。

日本選擇了等待,最終在10月份順利拿到了幾百噸鈾礦石,這讓日方非常滿意,連忙運回國研究,今年打下印度後又在當地發現了鈾礦,喜出望外地加以開采,很快連上海黑市都能買到鈾礦石。

上海黑市此時赫赫有名,只要能拿出硬通貨,各種各樣的東西只要不是太離譜都能搞到,重慶、延安、南京當局經常在上海購買急需的藥品和小批量軍火物資,甚至還能買到航空發動機、反坦克炮等中國方面根本生產不了的東西,至於無縫鋼管之類根本就是小意思,日本對此都睜眼閉眼——很多其實是日本自己放出來回籠資金的。

除了實物,上海黑市最有名的還屬情報交易,形形色色人群在上海參與情報買賣,中國三派、美、蘇、日都在裏面插手,翻江倒海,德國和意大利在上海同樣派駐了不小的力量,上海街頭巷尾經常會莫名其妙死人,這些多半就是情報員和線人,其諜戰之驚心動魄,堪稱世界一絕。

目前制約日本的問題不是礦石而是技術、設備和資源,到1943年12月,日本還從德國手裏買到了重水和2套濃縮鈾分離裝置,仁科芳雄計算後認為制造原子彈需要耗費日本十分之一的電力與二分之一的銅(他低估了電力需求但高估了銅的需求),並推測德國、美國甚至蘇聯一定已啟動了原子彈研制且進度比日本更快,對啟動濃縮鈾並試制原子彈工程躍躍欲試。

當然有個固有體制問題沒法繞開:陸海軍核計劃此時還是各自運作,沒有協同更談不上合並——這件事情沒石原莞爾和堀悌吉等大本營大佬坐下來談根本擺不平。

石原莞爾對核武器開發異常熱心,他很早便設想有一種“怪力光線”武器突然出現從而改變甚至結束戰爭,再加“仁計劃”比“F計劃”進度靠前,便提出由陸軍主導、大本營統籌,對此堀悌吉也答應了,可隨後陸軍提出經費不足,希望海軍承擔80%以上的費用並保障從德國得到其他技術、設備引進,這要求就讓海軍方面接受不了,哪怕堀悌吉答應,海軍其他人包括山本在內也有想法,事情一直僵在這裏,松田千秋作為堀悌吉的心腹,對整件事非常清楚——海軍中知道這件事的人不超過10個。

不過在他看來這件事未必沒有轉機,接下去的夏威夷戰略要引入很多陸軍力量,不妨作為談判籌碼和陸軍談,所以才提起兩個計劃。

聞聽此言,一直胸有成竹的堀悌吉罕見地沉默了,半天後苦笑著搖頭:“裂變武器超越了我的理解範疇,我到現在都很難相信有如此威力巨大的武器。退一步說,即便這種武器真有效,也不是日本目前能負擔的。”

“我不這麽悲觀,假如兩個計劃盡快合並、集中研發,保證物資和能源供應,再從德國獲取一點裝置和技術,我想速度會大大加快,也許……”

“但總歸這是技術、資金和資源高度富集,只有強國才能成功的武器,日本在哪方面都不占優勢,比美國差實在太遠了。如果日本都能弄出來,美國沒理由搞不出來。也許我們生產一顆,美國人能生產5、6顆,這怎麽打?”堀悌吉長長地嘆了口氣,“如果真能拿下夏威夷,國防態勢就會大有改善,也許有更多的精力和財力支持裂變炸彈的研制。畢竟這是相當耗資源、耗金錢的武器。”

“要多少錢?”

“具體價格我不知道,聽說不會少於10艘大和的價格,關鍵還不知道這種炸彈是不是真有一錘定音的效果,萬一花了錢效果不好,這事情就尷尬了。和平時期無所謂,走彎路大不了舉國上下苦一點、熬一熬,戰爭時期走了彎路,後果不堪設想。”堀悌吉嘆氣道,“當初如果不建造大和、武藏,我們至少可以多6條翔鶴級,那樣連中途島都不會輸!再說,打中途島大和、武藏也沒派上用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