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0章 雷電1944(7)

X-4研究時間比較早,1942年開始啟動,1944年初走向成熟並完成實戰打靶,不過有線制導的方式讓霍夫曼不太滿意,後來在其建議下轉型去充當反坦克導彈,空對地的反坦克導彈用起來還算不賴,由於坦克速度比最慢的重型轟炸機飛得還慢得多,因此能很方便地加以遙控擊中;

隨後的X-6才比較接近霍夫曼的期望,該導彈采用無線電近炸引信和紅外雙重導引頭,全重85公斤,最大攻擊範圍7公裏,最快速度高達1150公裏/小時,最多可在空中飛行45秒,55秒後如果還未擊中目標會選擇自爆。

從打靶經驗看,對付時速500公裏以下的大型目標,如4發轟炸機、帶魚雷或炸彈的雙發攻擊機都有很好效果,對付速度高,機動性能強的戰鬥機便力不從心,但畢竟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霍夫曼相信,只要把X-6依然采用的液體燃料換成固體燃料,再把導引頭、機載雷達體系升級一下,期待中的X-8可以幹掉任何活塞飛機,至於能不能打速度1000公裏/小時的噴氣機是另一回事,也不能太著急不是。

他想得很清楚,新武器固然有價值,但最重要的還是戰術理念。戰術理念不升級,光有裝備改進完全是一場空,歷史上兩伊戰爭在二戰結束後30多年才爆發,可這兩哥們拿著第三代武器打了場二戰級別的戰爭,慘不忍睹。

法國戰役的經驗教訓就更明顯,德國裝甲部隊的主力當時還是2號輔佐不多的3號坦克,不但性能不如法國坦克,數量也不如對手多,但德軍戰術理念和進攻策略完全把敵人的認知顛覆了,當法國人還慢吞吞展開準備打一場1918年典型的防禦、消耗、阻塞線戰爭時,德國已用上了閃電戰,將對手打了落花流水,6星期就逼著法國簽署了停戰條約——在一戰中,6星期甚至還不夠沙皇俄國將西部軍隊完全展開。

如果德國用當初的裝備去和法國人打一場一戰模式下的戰爭,無論部隊多麽驍勇善戰,結局都必死無疑。

在巴西戰役中,雖然德國有優勢制海權和坦克性能優勢,但如果真按克拉克的想法打一場節節推進的陣地戰,別說隆美爾只有12萬兵力,就是再翻一倍可能都吃不了,但德軍采用先攻薩爾瓦多的策略,用火箭洗地、空中控制、艦炮壓制的方式強行登陸,一下子就打垮了巴頓所部。

霍夫曼不是戰術專家,但他相信以古德裏安為代表的藍軍司令部,以保盧斯為代表的紅軍(假想敵)司令部一定能將閃電戰2.0戰術演練好。在他心目中,威懾、斬首、火箭、聯合攻擊等手段最終要實現三個目標:

第一、距離折疊

閃電戰2.0不會再打節節推進、步步為營、層層遲滯的爛仗,前方、後方都是戰場,雖然南非國土面積還算龐大,但霍夫曼是將對手整體國土縱深放在一起考慮的。偵察機早就反復查看了布萊德利的部署,他依靠地形構築了至少4道防線,把少量部隊安置在前沿,主力和預備隊放置在第2、3道防線上,以為這樣就能挫敗德軍攻擊矛頭的銳氣,他怎麽會知道德國人會采取距離折疊的辦法同時進攻4道防線?

第二、時間壓縮

先不說一戰那慢騰騰的展開速度,戰爭都打響了6星期,俄國人還沒展開完畢,也不說閃電戰1.0時代先進行數小時甚至數天的飛機轟炸,然後實施長達50-120分鐘的炮火準備。閃電戰2.0中時間就是一切,當轟炸機群、戰鬥機群開始起飛時,火箭部隊已完成了準備並以迅猛而有力的速度濺落,然後是無窮無盡,一擁而上的陸航攻擊群從空中開路,地面上鐵流湧動,迅猛突擊,以最強力量打開缺口並迅速淹沒之——誰給你退守第2、3道防線的時間?

第三、戰場控制

南非戰役制海權雙方都沒有,但德國有龐大的潛艇群,誰來誰死,姑且算有半個制海權;制空權,德軍以龐大的空軍機群、優勢戰鬥機、新型陸航攻擊群為主導;制陸權,德意志鋼鐵洪流就是品質保證。

在這個基礎上,霍夫曼又提出了第四權——制電磁權,要破壞美軍在信息傳輸、信息獲取上的能力,這個時代的電子對抗雖然原始,但已在實施且步步加強。在電磁權控制上,敵軍雷達體系安排了反輻射炸彈去應付,最重要的是通信幹擾機也已抵達戰場。

這種被稱為“超能阻塞”的體系一共擁有3套,單套功率達到了駭人的60千瓦,天線塔高達35米,幹擾頻段全是美軍常用的通訊頻段,部署在莫桑比克邊境後的幹擾範圍能覆蓋大半個南非。另外德軍還讓Fw-190掛載了幹擾吊艙,用謝爾曼坦克開發了移動幹擾車,一招一式全沖著布萊德利的通信能力而去——當他的部隊被鋪天蓋地的流星雨覆蓋時,還不知道他能不能將指令傳達給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