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5章 雷電1944(2)

導彈一出場就引發了轟動,倒不是大家沒見過導彈,而是導彈的出場架勢有些令人震驚。

前來觀摩的意大利、日本、法國、羅馬尼亞和匈牙利五國中,除羅馬尼亞和匈牙利技術水平差一些外,算得上強國的法、日、意政要在知道有火箭這玩意後,都已通過各個渠道咨詢過本國科學家詳細了解火箭的原理和運作機制,像日本、法國甚至已下達了研發指令,準備生產本國的火箭部隊。在日、法、意三國中,以日本起步最早、法國底蘊更強、意大利條件最為便利,不過他們都比不上英國。

英國雖沒被邀請觀摩,但其實該國不但火箭技術很強,還拿到了一枚V2實物進行參照,唯一的不利局面是英國科研隊伍被分成了三攤:本土一攤、美國一攤和加拿大一攤。

真正引發各國政要震動的不是火箭,而是火箭載重卡車——一個前所未見、真正的龐然大物。

這款導彈載重卡車是德國四個頂尖公司聯合研制的結晶,融運輸、起豎、發射三大功能於一體。

動力系統采用2台MAN公司生產的大功率柴油機和配套變速箱,聯合功率1380馬力,可只單獨開啟其中一半,整套系統被精心安置在減震底座上(和潛艇布置類似),以便減少震動和噪音。滿載狀態下使用公路運輸或空載狀態下越野行駛時,單台發動機功率即可滿足需求,只有滿載狀態越野時才需兩台聯合工作。最高公路時速60公裏/小時,最高越野時速25公裏/小時,滿載油料時連續行駛距離達400公裏。

底盤由奔馳和斯柯達兩家聯手,車輛整體長度約24米,采用10×10輪驅動,空載重量27噸,最大滿載重量65噸。駕駛室布置非常有創意,左右共兩個駕駛-乘員艙,最多可乘坐12人。兩個駕駛艙完全獨立,中間的凹陷處讓火箭尖端正好可容納在其中。

所有上層構件包括起豎裝置均由亨舍爾公司負責,一般采用全自動操作,在特殊情況下也可用手動,需要4個成年人合作搖動手柄240圈才能把火箭完整地豎直起來。在車體上配備有多套液壓減震系統——火箭作為精密設備,震動是其天敵。

實際上這是標準的V4導彈發射運載車,因為改進後的V2火箭長度不過只有13米略多,彈徑1.04米,重量不到10噸,擺在上面只有短短、細細的一截,根本用不著兩個駕駛艙中的凹陷區,只有長度超過21米,彈徑高達1.9米,重量30余噸的V4才正好完美搭配。當然,長度再長一點,比如超過25米,重量超過滿載載荷4-5噸的導彈也沒關系,載重卡車可完美容納。

霍夫曼對這種載重車很滿意,親自將其命名為“大地勇士”,知情人士了解到的內幕是,雖然底盤、發動機、構件都是各公司聯合開發的,但如此拉風的造型、特別是左右駕駛艙分離、中間凹陷的創意完全是元首設計出來的——他畫的草圖和最終成品除比例外幾乎一模一樣,仿佛曾親眼所見一般。

既然是大塊頭,這種多功能導彈發射車的價格也相當辣手,整體一共招標生產了20輛,研發費用加生產成本一起的總價格超過9000萬馬克,單價高達450萬一輛,相當於16輛虎式或12輛最新式的虎3,即便刨除研發費用,單論生產費用也超過250萬馬克。

事實上,展現在眾人面前的並不是導彈營所擁有的車輛全部,除這些大地勇士之外,還有指揮車、平板卡車(運送備彈,無發射起豎功能)、官兵保障車(可容納16人的臥鋪車),至於卡車就更不必說,全部配套車輛連同發射車一起運作才構成導彈營的全套裝備,占用了大量編制、經費和噸位。所有導彈突擊營都直接隸屬於最高統帥部,一個營的裝備費用比一個1944型裝甲師的價格還高。至於官兵素質更不必說,70%以上擁有大學文憑。

整整14輛大地勇士從德國本土啟程,先通過德意公路到意大利北部的裏亞斯特港口上船,然後繞經地中海、蘇伊士運河、非洲之角、印度洋過來,經受嚴峻考驗後最終在馬達加斯加東部的塔馬塔夫港口下船,並憑借自身動力抵達發射場。他們對外公開亮相未選基礎設施完善、道路條件良好的西歐,而是選基礎條件比較落後的馬達加斯加,說明德軍對這套運作體系已非常有自信!

實際情況不像表現出來得這麽好,中間也有拋錨、故障等問題,這也是凱特爾抱怨火箭營部署拖後腿的關鍵因素之一,但整體比預料要好得多。為防止意外,德國特意抽調了14輛(2輛備份),最終12輛能安全集聚發射場也顯示了這一點。不過霍夫曼不像眾人這麽樂觀,因為這次發射車運載的是只有10噸的導彈,根本未到其載荷的三分之一,對車輛考驗還不是特別大,滿載時如果能有這種表現才稱得上真正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