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9章 夏威夷(9)

“長官發來電報,支援艦隊已行駛到距離中途島還有一半路程的位置,並通報了新的戰役決心。”草鹿龍之介將堀悌吉的電報交給冢原二四三,“角田也聯系上了,他在墨西哥巴亞爾塔港以西2200多公裏的位置,艦隊重油儲備不多,大概還能堅持30天,敵軍無論艦隊還是運輸船隊又一直不肯出來,問能不能去打一下舊金山或洛杉磯?”

冢原看完海圖,沉思片刻:“讓他往洛杉磯方向佯動,盡可能派遣偵察機去看一下,準備讓美軍陸航發現為止,但最近不宜少於800公裏。一旦被發現,立即向南調頭,然後再折向西,油料的事不用急,我會給他帶過去……在珍珠港外的潛艇還能支持吧?”

“可以,一共派了6艘IX級潛艇,前段時間去聖誕島補給過一次,再堅持60天以上毫無問題。”

“不要冒險攻擊,只通報情況即可。”

15日、16日連續兩天,美軍都未得到一絲日方情報,無論是珍珠港外的日軍破交艦隊還是從利馬離開的日軍主力艦隊,仿佛無影無蹤消失了一般。尼米茨和斯普魯恩斯十分心焦。現在什麽動作都做不了,只能被動發現敵人再應對。

斯普魯恩斯寬慰他別著急:洛杉磯的運輸船隊已基本組建完成,珍珠港中黃蜂號也即將修復完畢,等過了20日,船隊一派、物資一送,夏威夷的情況就會好轉。

兩人還是有一點點慶幸:美國主要原油產區基本都在墨西哥灣,但在西海岸畢竟還有個加利福尼亞油田。如果沒這個油田,再加上巴拿馬運河又不通,所有燃油都要依靠從德克薩斯煉油廠提煉完成後才能輸送到西海岸,那樣麻煩大得多。所以參聯會在巴拿馬運河堵死後就下了死命令,加利福尼亞油田全部優先供應西海岸和珍珠港軍事需要,其他民用全部調用德克薩斯產區。

到目前為止,由於戰爭導致的變故,原本因廉價航運沖擊而變得稀稀拉拉的兩洋鐵路重新變得很繁榮,到處都是來回奔馳的運輸列車。反映在股票市場上也是如此,鐵路股牛氣沖天,航運股一蹶不振。

尼米茨忽然發現美國海軍犯了一個錯誤,把太多潛艇部署在了一線,以至於後方能調用的潛艇不多。如果現在在西海岸、中美洲有一大批潛艇,再配合飛機,要掌握日軍動向就容易得多。

對目前的戰場而言,所謂靠前部署,就是太平洋方向的潛艇大多部署在澳新、南洋一帶,準備襲擊日軍南洋運輸線,而大西洋方向的潛艇大多部署在直布羅陀海峽外圍到佛得角一線,準備襲擊德軍往南美的補充線。

而實際上日軍、德軍與美軍的補給體系完全是不一樣的。美軍駐紮在累西腓的李奇微集團對補給要求更高,再加主力艦隊不景氣,使得美軍補給船隊必須在驅逐艦或護衛艦的保護下以少量、多趟形式隔三岔五往累西腓運輸,以至於特納專門研究並制定了“白天開船、夜間停船”的補給套路,而日德特別是德國采用大編隊一次性補給,運輸船隊一次運送3個月以上的軍事物資到南美,至於其他生活類物資,全部由拉普拉塔集團國家和巴西就地補充。

美軍潛艇在北大西洋海域碰到的小船隊多半是阿根廷或烏拉圭船只三三兩兩往葡萄牙送農產品。這就帶來一個非常尷尬的問題,雖然大家都知道這批農產品最後會輾轉落到德意手裏,但無論發出國、承運國還是目的地國,對美國而言目前都是中立國,暫時還不能拿他們怎麽辦——美國盟友已經夠少了,再把一堆中立國逼成敵對國得不償失。而且各中立國運輸物資大多只是農產品和礦產資源,是有用但不屬急迫的一類,擊沉這批商船對德國損害不大。類似這種軍事意義不大、政治意義不小的舉動,美國是不會幹的。

美國真正最想切斷的是軸心印度洋航線,那裏不僅有德國、日本的原油補給線,還有德、日間的裝備和物資交易線,可以說只要是日德船舶,幾乎每一條船意義都不小。

但這條航線要切斷非常困難。1943年因急於發展水面艦艇,金上將當時做出了暫停潛艇建設的決定,這個意見無論海軍造船委員會還是尼米茨本人都贊同,因為當初美國已有300多條潛艇,破交成效一直很糟糕,集中注意力發展水面艦隊更為要緊。

後來大家才明白美國潛艇破交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不是潛艇,而是魚雷——是低效且不會炸的魚雷導致潛艇部隊屢屢出擊卻收效甚微。等改進魚雷,重新又想利用潛艇展開破交時,另一個尷尬局面出現了:隨著盟軍領土大批喪失,印度洋破交基地沒了。

印度這個理想基地被日軍占領後,美軍潛艇要想破交只能從南非或澳大利亞基地出擊,前者單趟出擊距離將近8000公裏,後者將近7000公裏,哪怕不考慮中途機動、規避,續航力至少要在1.2萬海裏以上的潛艇才有比較充裕的作戰機會,否則就是有去無回的自殺攻擊。偏偏美國大多數潛艇並不具備這樣遠的出擊能力,最符合要求的小鯊魚級潛艇也不過就是1.1萬海裏(水面10節經濟航速下)的續航能力,這就使潛艇作戰幾乎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