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章 軸心的進攻(1)

《開羅宣言》也好,軸心全球作戰總司令部也好,三國叫囂“戰爭到底”的口號也罷,其實都是放出來恐嚇美利堅盡早認輸停戰的。

理由很簡單,在這個沒有衛星、通訊手段還極其低下的時代,根本不可能靠著一個身處後方,離前線幾千公裏的總司令部來指揮一線。就是德國自己在東線的各大戰役,也不是靠遠在柏林的最高統帥部制定的。那希特勒那樣喜歡幹涉前線集團軍甚至軍一級指揮官的事,霍夫曼從來不幹,甚至他當了陸軍總司令後在東線呆的時間很少。

唯一的例外大概只有昆古尼爾戰役,那一次霍夫曼靠前到了一線,因為戰役成敗非常關鍵,輸了的話,不但昆古尼爾集團軍會全軍覆滅,就連後退引誘蒙哥馬利上鉤的古德裏安所部也免不了元氣大傷。所以他自認為這是關鍵性的轉折戰役,但即便這樣他也沒有幹涉隆美爾的指揮,只出面鼓舞了士氣,安安靜靜等在指揮部裏聽電報。

別說柏林管不著一線,就是曼施坦因也管不了東線那幾百萬的軍隊,大多數時候作戰都是依賴德國特有的目標管理制來協調,靠一線指揮官的經驗、技能、智慧和勇氣來推進,這也是將帥閃光的最後時代。等到高科技滿天飛,作戰人員可躲在安全掩體裏依賴各種衛星、傳感器、遙測手段來感知對手信息、控制作戰單元、甚至實現自動操作後,戰爭已失去了原有魅力,逐漸變成了一場電子競技——是技術而不是戰術和指揮更決定戰役成敗。

所以北非這個總司令部的牌子只是掛掛而已,頂多就是展開一些物資、裝備、情報的交流和溝通而已,不可能承擔指揮重任,也不可能真正指揮全部軸心軍隊——日本陸海軍自己都不能統一指揮,哪裏還談得上歸德國指揮?

至於“戰爭到底”,也是三國形成政治默契後放出來的煙霧彈。軸心主體三國已達成諒解:允許德意或日本在不損害其他盟友利益,不放棄軸心陣營前提下實現與美國的單獨和平。

德國的媾和底線是歐洲、非洲、中東全部和南美大部由軸心勢力控制,加勒比海和中美洲德美對半控制(德國通過英國進行,因為這裏有不少英國殖民地);

日本原本的媾和底線是美國承認日本目前的占領區,日本歸還菲律賓和部分太平洋島嶼,兩家共治太平洋,但美國對此斷然拒絕後,惱羞成怒的大本營就決定打到底:把德國勢力引入太平洋與美國抗衡,不但不歸還菲律賓,還要求澳新、夏威夷、阿留申群島中立非武裝化,如德國打算吃澳新(包括斐濟等),則日本要求跟著吃一半。

但美方顯然還不知道這種虛言恫嚇的實質,只把這次會議看做軸心吹響向美利堅總攻的沖鋒號,特別從戰場形勢來判斷更是如此。

8月19日,《開羅宣言》前一天,累西腓的美軍陸航觀察到龐大的德軍主力艦隊正在西非沿岸,雖然2100公裏的航程在B-29攻擊範圍內,但沒有戰鬥機護航的B-29顯然打不過擁有高性能戰鬥機護航的德軍艦隊,最後只有幾艘美國潛艇發動了攻擊,擊沉了3艘貨輪,但這4艘勇敢的美軍潛艇也被悉數擊沉。

8月20日,太平洋時間8月21日,在《開羅宣言》發表前1個小時,聯合艦隊發起了對中途島的進攻。如此龐大的進攻梯隊當然不可能瞞過美國方面,在艦隊主力離中途島還有1200多公裏時,美軍就發現了來勢洶洶的日軍艦隊。

但即便發覺又如何?中途島上一共只有100多架飛機,將近5000人的地面部隊,整個島嶼面積不大、地勢平坦,基本無險可守,必須依仗海軍艦隊支援才有出路。在第一次中途島戰役中,尼米茨就是利用日本艦載機飛行員空襲中途島途中發現美軍艦隊而臨時更好彈藥這個空档消滅了日軍主力艦隊,但這次情況完全不一樣了。

第一次中途島戰役時日軍只出動了機動艦隊,規模更大的戰列艦部隊在後方看戲,這一次冢原二四三帶著三艘大和號和長門號親自沖鋒,在艦載機掩護下直撲中途島而來,由6艘艦隊航母組成的機動艦隊隨後跟進,再遠處是由8艘護航航母組成的運輸和登陸部隊魚貫前進。

聯合艦隊絲毫未遮掩自己的意圖,不但沒像上次戰役那樣搞一堆令人眼花繚亂的小動作,在進攻戰役發起前甚至大大方方讓美軍偵察機看了個夠,確定對手已發出電報後才由紫電改一擁而上將其擊落。

這當然是自信和霸氣的展示,經過2年積累,聯合艦隊再次兵強馬壯,不但集聚了比第一次中途島戰役時更多的兵力和軍艦,擁有了更先進的飛機和武器,更好、更有經驗的飛行員,還由指揮官親自帶軍沖擊,而不是像當時山本五十六坐鎮大和號在後方遠遠看戲,這對素來講究上下尊卑傳統的日軍來說,是十分激勵人心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