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5章 D日(8)

美利堅還沒有從羅斯福去世的巨大悲痛中恢復過來,冷不防又遭到當頭一棒,幸虧胡佛管控得力,《我控訴》上的有關內容並沒在美國輿論界報道出來,但“歐洲之聲”抓住這點大肆抨擊,一面是國內媒體大肆辟謠,一面是德國廣播起勁渲染,弄得美國民眾發生思想混亂。

大部分將這個歸咎於敵國宣傳,但只有上層少數人士才知道,消息是真的,雖然有其他原因,但美國在聖保羅、裏約等地區形象一落千丈已是不爭的事實。好在巴西北部有巴頓的部隊、巴西人口最多的累西腓(東北部)地區又有美國陸航和陸軍存在,局面才沒有惡化。

說起來也是巧合,美國巴西駐軍最高司令官克拉克中將正好帶著大批參謀人員到累西腓去視察防務,所以並未卷入,但也因為克拉克不在,協防裏約的美軍不知道該怎麽處理政變這種事,等反應過來再介入已晚了。

已正式宣誓就職的杜魯門總統在參聯會全體會議上臉色陰沉,落座後的第一句話就是:“諸位對巴西問題打算如何應對?”

關於巴西政治局面,剛才內閣緊急會議已召開過了,由於瓦加斯被囚禁而生死不明,再加蒙特羅是通過政變奪權的,因此美國當局直接宣布不予承認。現在蒙特羅把原來的陸軍部長、同樣是親德派的杜特拉上將推出來充當國家元首,自己則兼任陸軍部長並試圖在幕後進行操縱;因此美國也必須盡快扶持屬於自己的巴西政治領袖,在赫爾的建議下,陪同克拉克前去累西腓考察同時向來又是親美派的巴西外長奧斯瓦爾多·阿拉尼亞被挑中。

但美國人的動作顯然要隱蔽得多,阿拉尼亞只是鑒於“情況緊急代行總統職權”。

在這種局面下,巴西軍隊也開始分裂,原本巴西各部是陸軍親德、海軍親美,在海軍被德國打得差不多之際,陸軍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聲勢,但在有美軍控制的地區,這部分巴西陸軍即便想擁戴杜特拉和蒙特羅也要考慮其他因素,因此遲遲不敢公開亮相,部分反而宣布與美軍合作。

這絕不是杜魯門想要的局面,他對巴西軍隊的戰鬥力有著清醒的認識,認為他們充其量只能幹些後勤,正面交戰絕不可用。他現在對美國陸軍的期望也降低到很低的程度,認為至少要有2:1以上的規模優勢,1:1之下是完全打不過的,聽說德軍又在增兵,對巴西局勢憂心忡忡。

“目前正在進行第二批6個師部隊的整補,全部到位後我們會有大約14個師的兵力……額……至少有13個師。”

原本美軍在南美有4個師,後來又陸續整補了4個師,整體布局是哥倫比亞1個師,委內瑞拉2個師,圭亞那1個師,巴西累西腓地區2個師,東部巴伊亞州首府薩爾瓦多1個師,裏約附近1個師,整體兵力正好是沿著南美海岸線擺開了一字長蛇陣。本來按參聯會的規劃,南美至少要達到50萬兵力以上,所有拉普拉塔集團國國境線都應該有美軍存在以便威懾。但實際上由於海軍屢屢抽調再加德軍不斷打岔,這一任務遠遠沒有完成。

目前的兵力分布陣型當然是非常不理想的,但南美地形決定了只能這樣分派兵力——因為南美腹地的交通狀況根本無法支持大部隊和重裝備通行,再加美軍對後勤的需求尤其繁重,脫離港口和船隊根本無法生存。

至於艾森豪威爾忽然改口說13個師,則是因為現在裏約附近的步兵師建制已潰散,人員實際損失可能不多,但已不成為一支可承擔作戰使命的部隊。

“我們希望將兵力增加到20個師,並且配有2-3個裝甲師。”艾森豪威爾對著地圖解釋道,“由於巴西的特殊地形,我軍無法通過腹地行軍,只能利用兩棲登陸作戰的方式展開進攻,我們的進攻方向有2個,一是直接去裏約;第二是繞開裏約去叛亂州,但無論哪種策略,都必須先由海軍肅清在巴西沿岸的德國艦隊。”

杜魯門不禁皺起了眉頭,海軍已表示在7月初之前無法行動,陸軍又說要等海軍,這豈不是時間一條條拖下去?

正在沉默間,忽然克拉克有新的戰報傳來:“我第442團經過浴血奮戰,擋住了敵軍追擊,並先後擊退敵軍3次進攻……掩護了第7師撤退,現在初步預計有8000多官兵已收攏,我已率參謀部和其他有力部隊向南行動……”

馬歇爾對這情況很惱火,區區1萬不到德軍居然打得一個完整師倉皇撤退,居然還是被442一個團解救下來,兩相對比之下,反差有點兒驚人。

杜魯門卻很高興:“這個團不錯,好樣的!從長官到士兵都應該嘉獎,這是哪裏的部隊?”

“這……”眾人一陣尷尬地沉默。

“怎麽了?”杜魯門看眾人神色不對,疑惑地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