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圍(3)

簡而言之,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兩個突出部必須同時存在才有意義,少任何一個,另一個斷無幸免之理。倒是如果沒有南北這兩個突出部,只有中央戰場的突出部相對而言還能維持。

“你讓我想想,想想……”斯大林的腦子飛速轉動著,“晚上召開政治局緊急會議討論你的想法,停戰可以談,條件呢?”

條件這種政治問題顯然不該問朱可夫,不過斯大林現在提出來具有特殊意義,意即讓朱可夫隱晦地說明在軍事上可守住哪些地盤。

朱可夫嘆了口氣,盯著地圖,痛苦萬分地說道:“如單純從軍事態勢上分析,將部隊主力從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撤出,分兩個方向後退,似乎能依托烏拉爾河、裏海東岸、中亞建立相對穩定的南翼連續防線;北翼莫斯科一線突出部只能放棄,退回到彼爾姆·烏法一線掩護烏拉爾地區並和德軍交換控制地域。”

彼爾姆·烏法一線目前正是莫德爾堵口的地方,但面積並不大,南北不過400公裏、東西不過300公裏,庫茨涅佐夫偷偷看了看地圖,這樣一來等於全蘇大城市和工業發達地區大部分落在敵軍手裏。

斯大林走到地圖前仔細參詳起來,越看臉色越難看,但難得地沒發火:“我知道了,你先妥善布置好各項任務,至少目前的防線要予以固守。晚上你向政治局各位同志進行說明。”

還沒等朱可夫表示,他又補了一句:“打電報給在葉卡捷琳堡的華西列夫斯基和安東諾夫同志,讓他們想辦法回來,今天夜裏回不來,明天早晨也要回來,路上注意安全;另外再通知梅列茨科夫同志列席會議。”

庫茨涅佐夫知道自己沒資格參會。實際上去年冬天開始整個紅軍指揮權就分成三塊:朱可夫去南翼指揮,控制250萬左右兵力;梅列茨科夫以莫斯科方面軍司令員身份實際統領北線,控制180萬左右兵力;華西列夫斯基和安東諾夫雖然主管總參謀部,但實際主要分管中路戰場,控制不到90萬的兵力。

至於庫茨涅佐夫自己,雖還掛著海軍總司令和最高統帥部成員的名頭,但紅海軍除太平洋那裏還有一點船,其余基本打光,剩余的基地官兵、無船水兵和保衛部隊也在幾次整頓中陸續編入海軍陸戰部隊(實際就是陸軍),基本是光杆司令一個,根本沒什麽權力,只能在最高統帥部裏幹幹事務性工作,收收電報,聽斯大林老爹發發牢騷,幾個軍事將領就他挨罵最多,當然比起鐵木辛哥等人要好得多——斯大林同志連看都不想看見他們,更別說罵了。

朱可夫心情沉重地點點頭。

斯大林反過來還拍了拍他的肩膀:“康斯坦丁同志,要堅強起來,像鋼鐵巨人一樣挺起胸膛去戰鬥!德國人打不垮我們!當年參加革命活動我被沙皇政府逮捕7次、流放6次,我從西伯利亞逃出過5次,沒有一次失去對革命、對勝利的信心。打內戰時,白匪幫氣勢洶洶,一度占領全俄四分之三的領土,最後也咬牙挺過來了。停戰的事能談就談,不能談大不了我帶你們去西伯利亞打遊擊!那兒我熟!”

朱可夫哽咽道:“我相信您會帶領我們取得最終勝利。”

聽到南翼發生緊急變故,特別是聽說德軍出動前所未有的黨衛軍裝甲集團軍,華西列夫斯基和安東諾夫顧不得風險,冒險搭乘一架B-25返回莫斯科。這架B-25是美國根據租借法案援助的物資,雖然美國對蘇援助不少,但4發重型轟炸機和運輸機從沒怎麽援助過,只提供了雙發的C-47和B-25,蘇聯多次希望得到B-17和B-29,但美國沒有響應,只是在最近一段時期因為遠東航線被封鎖且日本收取保護費後,利用B-29運送過一些重要文件、資料和零配件。

美國之所以願意提供B-25,是因為杜立特轟炸東京後有一架B-25迷航迫降在海參崴被蘇方扣留,對蘇聯而言B-25並不神秘,甚至早就揣摩了個透徹,因此美方才輸出了幾百架B-25,連續損耗後剩余數量也不多。為節約燃油消耗,紅軍轟炸機基本已停止服役,B-25自然也予以封存,現在情況緊急,華西列夫斯基和安東諾夫不得不冒險在夜間無戰鬥機護航情況下搭乘B-25返回。

一下飛機兩人就直撲統帥部,此時南線情況更清楚也更棘手:第24集團軍、近衛第1集團軍被正式包圍;第38集團軍、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遭到豪塞爾集群追擊,留守的阻擊兵力根本攔不住德軍長驅直入的裝甲部隊;葉廖緬科配合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夾攻克萊斯特集群的部隊一時間難以撤退;古德裏安所部在中午基礎上繼續向前推進了20余公裏,第3集團軍又損失了2個師又1個坦克旅,剩余總兵力不及5萬……

政治局緊急會議今天破天荒是在最高統帥部舉行的,為讓眾人更好地清楚前線動態,朱可夫特意讓人用沙盤模擬了下一階段可能的情況演變,懂軍事的委員個個臉色大變,即便不太懂軍事的委員也是眉頭緊皺:地圖上標有紅色旗幟的部隊被周圍密密麻麻的藍軍部隊隱隱約約圍成了一片,無論坦克還是飛機(一個小模型代表100架)都是敵軍要多得多,就連人數也是敵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