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蘇維埃反擊戰(5)

1944編制的裝甲師耗資不菲的原因除地面上的鋼鐵叢林外,頭頂時不時掠過的Fw-190F型攻擊機也是原因之一,因為這些飛機嚴格說起來也是裝甲師的組成部分。1944型與1943型最大不同之處在於空地一體化,給每師36架對地攻擊機的指揮權,編制補給仍隸屬於空軍,但作戰上這些飛機直屬於地面部隊指揮,由集團軍調配,並把指揮權下放歸於師指揮部管轄,有關費用也由陸軍承擔。

雖然德軍利用閃電戰打出了赫赫威名,實際配合過程中一直存在著諸多問題,無非敵人更爛、更弱不禁風所以看上去才戰果輝煌。但戰爭進入第5個年頭後,就算最蠢笨的敵人也開始學習並尋求應對之法,紅軍同樣采用相應戰術。最常見就是利用小規模兵力進行快速反擊——出動坦克、坦克殲擊車和伊爾2強擊機協同配合作戰。

每次規模不是很大,也就是營級,最高不過旅級(相對於德國團),但造成的損失卻不小,為了應對越來越難多的虎式坦克,紅軍不但開發了T-34/85、IS-1、IS-2,還把Su-85M,Su-100等坦克殲擊車提前釋放了出來,一反常態地開始走精兵化反擊路線。當然這種路線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一來紅軍這種精銳裝備數量不多,拉不起太大規模,二來能熟練掌握這種戰術的優秀部隊也不多,快速反擊不是誰都能學會的。

但這套戰術卻給德國編制龐大的裝甲師或一直引以為傲的重裝甲營造成了極大困撓,等遭到襲擊的地面部隊手忙腳亂召喚空軍前來支援時,除非正好在附近,否則每次都會被敵軍逃脫。德軍也嘗試了配備自行防空車的應對辦法,但這樣活動起來就不方便,更重要的是如果要完全防住,靠防空車完全是不經濟的,本來裝甲力量規模就非常大,再配備大量防空車肯定玩不轉。

下面把這問題提交上來,經過多次討論並經霍夫曼親自拍板決定:地面部隊配直屬對地攻擊機,在戈林時代根本不可想象,但元首身兼三軍總司令後就是一句話的事。

最初對地攻擊機有過選型,Hs-129、Ju-87G、Ha-329(見本書同人架空)都曾進行過考慮,但後來沒選擇其中任何一種,而選中了Fw-190對地支援型。因為軍備部經過綜合分析和判斷,由於Ta-152和Do-412的快速量產,Fw-190開始多余,特別是早期的Fw-190A(1-6)系列已不足以承擔空優作戰任務,數量卻還不少,在處理給盟國一大批後依然超過2000多架,在這種情況下再單獨上馬對地攻擊機純屬浪費,便主張將這批飛機全部改為F型對地攻擊型號(F型和A型在機體上相似)。

除對地攻擊任務外,由戰鬥機轉行而來的Fw-190攻擊機還有一個任務就是對敵軍缺乏戰鬥機保護的對地攻擊機和戰術轟炸機進行戰鬥,即便改成F型對地支援,Fw-190依然還是不錯的戰鬥機,對付伊爾2或輕型轟炸機綽綽有余。

該選擇最初讓人愕然,但仔細斟酌後卻不無道理:紅軍加大伊爾2配備是為了彌補其孱弱的反裝甲能力,德軍並不需要過分強調這種能力,單憑坦克性能和數量就足以碾壓對方,配備對地攻擊機的目的一是協同快速偵查,二是防止敵軍攻擊機攻擊本方坦克,Fw-190F不但能夠勝任這項工作,還節約了大批經費,何樂而不為?

在內部演示時,該戰術取得了良好效果,就在陸軍高層以為元首要由此建立陸軍航空兵時,霍夫曼卻哈哈大笑:“陸航是要組建,卻不是這種飛機,我們有全新的裝備。”

很快一批軍政要人包括豪塞爾在內看到了新裝備:Fa-223龍式直升機。

這款飛機從30年代末期便在福克博士推動下開始研制,到42年時已生產預生產型進行試飛,取得了良好成效,主要技術指標在世界各國中是一流的,超過了美軍U-6試驗性直升機的能力:升限超過7500米,載重量超過2000公斤,巡航速度200公裏/小時。

軍備部對該機進行了大量試驗,比如吊運75mm反坦克炮,為山地部隊運送彈藥和補給。一個山地炮兵連所有的75mm反坦克炮只要一架Fa-223就能從山谷運送到2000米高的作戰區域,而彈藥和補給也只需要一架Fa-223就能完成任務。如用騾子運輸,沒有40~50頭根本不行,而時間更是漫長。

這並不是Fa-223的極限,在一次試飛中還吊運重達1.3噸的BMW801發動機系統飛行了30多公裏。

霍夫曼肯定了工程師們的努力,但認為他們的眼光太局限了,為什麽直升機只承擔運輸職能而不承擔攻擊職能?在其推動下,攻擊型Fa-423直升機運用而生,在重要部分加裝了16mm厚鋼板用於強化裝甲特性並換裝新發動機。說是新發動機,其實也是成熟產品——從Bf-219上拆下來的14缸星型氣冷BMW701發動機(即榮21德國生產型),在580公斤基礎上最大能產生1250匹馬力,不但功效比勝過原來使用的9缸氣冷發動機BMW 323A(1000匹馬力,550公斤重),而且直徑更小,整架直升機看上去非常緊湊。